来源:环球网

4月29日,在重庆铜梁区大庙镇一个大型养蚕车间里,副镇长汪霞、镇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周莉正在查看春蚕饲养情况。


大庙镇位于铜梁南部地区腹心地带,养蚕始于民国初年,至今养蚕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传统产业。2023年,大庙镇被列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镇。如今大庙镇以创建“国字号”的大业为目标,变压力为动力,走出了一条全产业链条和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以桑树种植、桑枝菌生产、桑葚加工、智能化养蚕、蚕丝利用、科普研学、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蚕桑产业,实现蚕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300亩桑林的司家坝一侧,一座新建的养蚕工厂进入了设备安装阶段。“智能化养蚕车间是大庙镇实施现代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汪霞说,智能化养蚕车间采用‘平面输送式’模块化设计,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等先进技术,这将颠覆传统的养蚕方式。同时,大庙镇大力招商引资,促使蚕桑业搭上了现代农业快车。镇里引进的重庆祥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覆盖广,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养蚕生产线,其智能蚕桑体系获得多项专利并与多所高校合作,积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00多亩的果桑园中的枝头挂满了累累桑果。今年4月23日,“相丝大庙 如此葚好”铜梁第四届桑葚采摘节隆重启幕,优质的桑果、研学基地和蚕桑博览园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带动农文旅体商业态融合发展。


在大庙镇东森村占地1万平方米的3个智能化车间里,菌菇采摘、分级装箱,过称上车,一派忙碌的景象。“这个基地是镇里培育的铜梁鑫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上千万元建起来的,实现了菌种自培、菌包自制、食用菌生产、产品冷藏、销售产业化一条龙,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袋。”汪霞说。

值得一提的是,菌包的主要原料是弃置无用的桑枝,桑枝变废为宝,为生产桑枝菌提升了经济效益,产后的菌包加工成有机肥又回归地头,实现了循环综合利用。同时,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村里共同组建起一个桑枝菌研发中心,成功研发出全桑枝食药用菌20多个品种,部分品种已在农户推广。

在产业强镇目标的引导下,蚕农与时俱进。大庙镇全国劳动模范李义芳以规模养蚕和带动乡亲闻名一方,她规模养蚕、饲养彩色茧、利用桑地种植中药材、加工蚕丝,成为蚕农学习的楷模。

围绕产业强镇目标,去年9月,占地500平方米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在大庙镇建成,货架柜台上摆放着大庙造桑葚酒、干果、丝绸等产品。展厅内还设置了大庙镇直播带货产品展示厅,进行“云展示”“云推介”,激发消费新活力。仍是去年,铜梁首个农副产品智慧交易中心和综合性连锁超市在大庙镇建起,成为铜梁南部地区的农产品集散地,产品辐射到周边10多个镇街。

随着蚕桑产业链的延展深化,大庙镇养蚕及副产物年收入达1200余万元,蚕茧收购、加工年产值达5800余万元。蚕桑农旅年收入达510余万元,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0%以上,大庙桑葚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了现代化、规模化的养蚕全产业链发展。

沧海桑田孕育着无限生机,国家项目助力现代蚕业腾飞。国家一期工程投入300万元,撬动了2000万元以上的社会投入,实现了2.4亿元的综合性收入。“接下来,大庙镇将借助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优势,精心组织实施第二期工程,高质量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为乡村振兴和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和动力。“镇党委书记陶方昆表示。(文/图 赵武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