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引擎。近年来,简阳市江源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将桑葚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通过党建引领、技术赋能、三产融合,打造出集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如今,3000亩桑葚田不仅铺就了村民的致富路,更绘就了“桑海乡田”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四月的江源镇,桑园叠翠,紫果垂枝。紫红饱满的“长镶玉”“无籽大十”等优质品种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游客穿梭其间,采摘鲜果、打卡拍照;村民们则忙着修剪枝叶、分拣鲜果、酿制果酒。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简阳游客 陈静:

我来这里采摘桑葚,发现这里的桑葚果实甜度高、品种丰富,尤其对 “长桑葚” 印象深刻。当前正值桑葚采摘最佳时期,园区桑葚不仅物美价廉,而且服务周到,推荐广大游客前来体验。

这份甜蜜的收获

源于一场“破茧成蝶”的产业变革


十三年前,江源镇多个村庄还守着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亩均收入不足千元,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2014年,当地依托生态优势引入桑葚产业,开始试点推广种植。未曾想,这一试竟让村民年均收入翻番。如今,全镇桑葚种植已覆盖4个行政村,面积达3000亩,累计发展种植户1500余户,全年总产量可达3000吨以上,总产值突破1800万元,成为成都地区最大的桑葚种植基地。

江源镇团岭村村民 严锋:

自家种植桑葚4至5亩,每亩年收入数千元至1万元,家庭年总收入约4.5万元。相较传统种植的玉米、红薯等农作物,桑葚种植经济效益优势明显。目前桑葚已进入成熟期,虽未到采摘高峰,但日销售额也有100至300元。


产业腾飞的背后,是党建与技术的双重赋能。江源镇创新“联合党委+产业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农户”模式,将党组织嵌入产业链各环节。


  • 技术指导党支部联合省农科院专家,每年开展病虫害防治、高效种植等培训,助力亩产提升400斤;

  • 营销党支部对接药厂开发药用桑叶,每亩增收超千元;

  • 党员中心户带头发展林下经济,销售“桑葚鸡”千余只,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江源镇团岭村村民 严锋:

在没有政府及农科院专家指导时,桑葚产量低、经济价值有限。近年来,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专家每年3月实地指导桑葚病虫害防治,推动产量和品质双提升,农户经济收入实现翻番。



桑葚种植的不断发展,一颗颗桑果折射出产业延伸的“七十二变”。近年来,江源镇先后引进了四川鼎椹尚果酒业、四川默森药业等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发桑葚酒、桑叶茶、桑葚干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并与企业合作打造“尚果星致”品牌。联合社组建“销售天团”,线上线下同步发力,让“江源桑葚”走出田间,闯进大市场。

而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

“桑海乡田”文旅IP的崛起




每年四月桑葚节,千亩桑园变身网红打卡地,亲子研学、桑葚宴、田园摄影等新业态蓬勃生长。2024年,江源镇入选“美丽成都优秀案例”,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餐饮、民宿消费逾500万元,成为农旅融合的典范。而站在新起点,江源镇正谋划更宏大的“甜蜜蓝图”。





江源镇党委委员 邓容成 :

下一步将从三方面深化桑葚产业,一是完善配套设施,聚焦产业需求,提升种植、保鲜、运输能力,探索多元化加工方式和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二是构建消费场景,联动成都、简阳等地网络达人,持续擦亮 “桑海乡田” 品牌,扩大文旅融合影响力;三是深化多方合作,加强与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及德昌企业、蒙阳市场的合作,优化桑葚品种,深挖市场潜力。


从零散田垄到连片桑海,从单一鲜果到多元业态,江源镇用三千亩紫云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紫色答卷。当党建的根系深扎泥土,当科技的养料浸润枝干,这棵小小的桑葚已然成长为共同富裕的参天大树——它的每一条纹理都镌刻着奋斗的故事,每一颗果实都闪耀着幸福的微光。

记者 | 叶玲 谭泽阳

部分来源 | 江源镇

编辑 | 罗玉蓉

责编 | 曹礼芹

审核 | 夏渝喜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涉及版权、新闻线索等事宜请联系028—27222000


喜欢就鼓励小阳一个点赞↓+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