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成都气温骤降,细雨绵绵。双流区黄水镇文武社区的小巷里,一支身着白大褂的党员医护队伍格外醒目。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钟刚带队,踩着湿滑的水泥路面,敲响了居民田光洪的家门……这是该院“党旗领航 医路到家”党建品牌下的“医疗入户”志愿服务现场,也是医院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百姓家中的温情实践。
“家门口的专家号”
患者与医生的双向奔赴
“范主任,没想到是您来了!”52岁的田光洪见到5年前为自己做手术的神经内科医生范剑时,情绪有些激动。2018年因突发脑梗,田光洪左半身瘫痪,丧失劳动能力,仅靠年迈的父母照料。此次入户检查中,范剑发现他的左腿肿胀异常,当即判断需排查血栓风险。“家庭困难不是放弃检查治疗的理由,医院为您免费检查!”钟刚副院长现场拍板,并与文武社区协调次日专车接送田光洪就医,并由范剑主任查看检查结果后做进一步健康指导
在文武社区另一户居民李明(化名)家中,骨科医生傅柏林正蹲在地上,耐心指导这位38岁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做康复训练。去年做了左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李明因行动不便和心理障碍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度有些丧气。“医生,这个人工髋关节管得到好久哦?我很担心没用几年又要换。”李明将自己的担忧向医生吐露。“现在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经很成熟了,只要合理使用大多可以管15—20年,你不要有太大心理负担,但是平时的康复锻炼不能少,还有就是一定要把酒戒了。”傅柏林一边示范在家就能做的康复动作,一边鼓励他。李明的母亲感慨:“以前去趟医院是全家折腾,现在专家上门,连怎么康复都讲得明明白白。”
党建品牌牵起“红色纽带”
服务群众更贴心
“医疗资源下沉,关键在‘精准’二字。”钟刚介绍,医院党委以党员“双报到双助力”机制为抓手,从今年4月起,联合党建“搭子”文武社区每月梳理特殊群体需求清单,并组建多学科的党员先锋队,“按需定制”入户服务。针对失能、高龄、慢病患者,提供慢病咨询、术后康复、用药指导、心理关怀等“一对一”诊疗,同时建立健康档案跟踪服务。
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的时空限制。神经内科范剑主任坦言:“入户时更能理解患者的生活困境,比如田光洪他现在没有劳动能力,全靠快80岁的父母照顾,生活得非常拮据,明天他到院后会先拍个彩超,排除一下血栓风险。”骨科医生傅柏林则发现,许多术后患者因“怕麻烦”耽误复诊,“上门服务既解决实际困难,也重建了他们的治疗信心”。
“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民生温度。”钟刚表示,下一步医院党委将扩大服务覆盖面,将“医疗入户”做深做实。从医院到家庭,从“坐等患者”到“主动上门”,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用党建“红线”串起民情民心,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流淌在“最后一公里”的为民路上。(华西社区报记者 李思佳 摄影报道)
来源:华西社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