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早上7点半,当记者来到吉大中日联谊医院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中心时,团队的医生们已全部到岗。

虽然是假期,但科室里依旧一片繁忙景象。医生们各司其职,查房时,仔细询问患者身体状况,详细查看恢复情况,并耐心解答着患者和家属的疑问。

“李大娘,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团队成员、血管外科副主任刘卓亲切地询问着患者。

李大娘今年76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多年,记忆力严重衰退,生活不能自理。前不久,她接受了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我感觉好多了,这两天记性也强不少,我都能认出我儿子了。”李大娘笑着回答,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查房结束后,团队医生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办公室,仔细研究每位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病情,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为接下来要进行的手术做着准备。

“这个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我们一定要做好各种预案,确保手术安全进行。”团队成员、新民院区神经内科主任何金婷跟同事们交代。

“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是通过在患者颈部建立淋巴管与静脉的吻合通道,改善脑内淋巴引流,促进致病蛋白排出,从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病情。”何金婷介绍,淋巴血管直径非常细,最细处往往低于0.2毫米,实施该手术,就相当于在比头发丝还细的血管上“穿针引线”,手术技术要求极高。


吉大中日联谊医院的血管外科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血管外科之一,由我国血管外科奠基人王嘉桔教授创建。团队医生深耕“淋巴—静脉吻合术”多年,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手术时在显微镜下完成多组淋巴与静脉的吻合,每一针的误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刘卓说:“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医生匠心与耐心的极致考验。但每当手术成功,看到患者家属激动的神情,我们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近年来,吉大中日联谊医院一直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研究与探索,2024年8月至今,医院已独立完成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54例,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在医生们忙碌的间隙,记者穿插进行采访。团队成员、从医30余年的南湖院区神经内科主任赵晴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赵晴说:“当我们选择从医那刻起,就做好了要放弃休息和陪伴家人的准备。救死扶伤是每一名医生的责任和义务!”朴实无华的话语,诉说着医者的责任。他们用双手为患者托起“记忆的重量”,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