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侧卫之王”,如今却备受争议。

20亿美元,24架苏-35,换来的却是实战能力的担忧和国际市场的冷遇。

这款曾经被视为中国空军现代化关键的战机,如今却陷入尴尬境地。它对中国空军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技术引进的成功案例,还是一次昂贵的战略失误?



苏 - 35 的争议现状

在当今的军事航空领域,有一款战斗机始终处于话题的漩涡之中,那就是苏 - 35。

它来自俄罗斯,当初来到中国时,可是顶着 “第四代半” 战斗机这样耀眼的光环,仿佛带着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让无数军迷对它满怀期待。



2015 年,中国斥巨资引进了 24 架苏 - 35。

毕竟,一款有着先进名号的战机加入,理论上会给作战体系带来新的活力与可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预想的有所不同,它先是在一些国际军事交流的演习中表现不尽人意,没能展现出人们预想中的超强实力。



在实战的检验中,更是屡屡传出不利的消息,甚至还出现了被多国退货的尴尬局面。

这不禁让人们心生疑问,曾经备受瞩目的苏 - 35,为何如今陷入这般争议不断的处境呢?



苏 - 35 的坎坷外销路

苏 - 35 的外销之路,可谓是充满了坎坷与波折,犹如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船只,不断遭遇着狂风巨浪的冲击。

就拿中国来说,早在 2008 年左右,就开始和俄罗斯针对苏 - 35 战机的引进事宜展开了漫长的谈判。



双方你来我往,经过多轮的商讨,最终在 2015 年达成了协议。

中国花费 20 亿美元的巨额资金,购入了 24 架苏 - 35 战机,本想着借此提升空军的作战能力,丰富作战体系。



而其他国家也曾对苏 - 35 投来了关注的目光,比如埃及和印尼。

埃及原本计划购入 24 架苏 - 35,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外销订单,也意味着苏 - 35 将在非洲这片土地上展现其强大性能。



可谁能想到,美国横插一杠,凭借其所谓的制裁手段,也就是 CAATSA 法案。

对埃及进行威胁,埃及无奈之下,只能放弃苏 - 35,转头选择了法国的 “阵风” 战斗机。



印尼这边同样如此,原本已经订购了 11 架苏 - 35,可一方面面临着资金方面的压力。

另一方面又难以招架美国制裁的威胁,最终也改变了主意,选择购入 F-15EX 战机。

就这样,苏 - 35 的外销计划屡屡受挫,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变得愈发黯淡,那它自身又存在哪些让这些国家顾虑重重的因素呢?



性能受质疑缘由

其实,苏 - 35 在外销过程中受阻,除了外部的政治压力和资金因素外,其自身性能方面的一些表现也遭到了不少质疑。

就拿在军事演习中的情况来说,苏 - 35 配备的是 “雪豹 - E” 无源相控阵雷达。



在如今这个空战越发讲究超视距作战的时代,它与那些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战机相比,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例如在我国的一些空战对抗演习中,苏 - 35 与歼 - 10C 同场较量时,就暴露出了明显的劣势。



歼 - 10C 凭借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更快更精准地锁定目标,在超视距空战中抢占先机。

而苏 - 35 的雷达在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等方面都稍逊一筹,使得它在对抗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再看实战场景,俄乌冲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俄乌战场上,苏 - 35 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由于俄罗斯空天军精确制导武器匮乏,苏 - 35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

往往需低空飞行以确保打击精度,此情形恰似将自身暴露于敌人枪口之下,极易被乌军便携式防空导弹击中。



而且在面对隐身战机这种现代空战的 “新威胁” 时,苏 - 35 没有隐身能力。

庞大的机身使其雷达反射面较大,在大型实战对抗中显得颇为吃力,很难对隐身战机构成有效的威胁。

这些性能方面的短板,无疑让不少原本有意向购买它的国家打起了退堂鼓,也让苏 - 35 在国际市场上的处境愈发艰难了。



实战中的困境

苏 - 35 踏入实战的 “舞台”,却遭遇了诸多艰难险阻。

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苏 - 35 不断面临着严峻考验,2022 年期间,就有多架苏 - 35 被击落。



后续到 2023 年、2024 年,类似的情况仍在发生,一架架战机折戟沉沙,令人惋惜又引人深思。

究其原因,它的隐身能力差是一大硬伤,在现代防空体系下,就像一个显眼的 “靶子”,极易被敌方发现。

而且俄罗斯当时精确制导武器的匮乏,使得苏 - 35 执行任务时,不得不冒险低空飞行去打击目标,这无疑是主动置身于敌方防空火力网之中。



那些便携式防空导弹、防空系统等都能对它造成致命打击。

在这样的实战环境里,苏 - 35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超机动性能,也难以发挥出扭转战局的作用。

毕竟现代空战更多是超视距作战,留给近距离格斗、展现机动性的机会少之又少,它就这样在实战中暴露出诸多短板,陷入了困境之中。



在军事演习这个 “模拟战场” 上,苏 - 35 同样没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就拿我国极具含金量的 “金头盔” 空战对抗赛来说,2019 至 2021 年这几年间,苏 - 35 连续败于歼 - 10C 之手。



苏 - 35 所装备的雷达,在探测距离以及抗干扰能力方面。

其与歼 - 10C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差距显著,这致使其在超视距作战中处于下风,难以率先锁定目标。



同时,它配备的导弹射程也相对较短,在远距离打击上力不从心,而近距格斗时,歼 - 10C 所搭载的先进格斗导弹也让苏 - 35 难以占到便宜。

并且,飞行员对装备的熟悉程度也影响着作战结果,歼 - 10C 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战机,飞行员们对其性能了如指掌,能充分发挥优势。



而苏 - 35 刚引进不久,飞行员还处在摸索配合阶段,种种因素叠加。

使得苏 - 35 在演习中尽显劣势,也让外界对它的性能产生了更多质疑。



苏 - 35 对中国的价值所在

尽管苏 - 35 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不尽如人意之处。

但它对于中国来说,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尤其是在技术层面。

它所搭载的 117S 发动机,堪称是一个 “宝藏”,其性能卓越,动力强劲,机动性更是在同级别中名列前茅,有着 “五代机之下第一” 的美誉。



这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 WS-15 发动机来说,无疑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让我们在航空发动机这个核心技术领域能够少走不少弯路,加快了研发进程。

而且,围绕苏 - 35 的维护保障工作,也让我国空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善了针对复杂战机的后勤保障体系。



一款先进战机的正常运行,必然仰仗完善的后勤体系予以支撑。

这一系列的经验积累,也间接地为我国歼 - 20 等先进战机的量产以及后续维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苏 - 35 有着显著的载荷与航程优势,携带两个副油箱时,最大往返航程可达 4500 公里。

战斗载荷可达 8 吨,这使得它在诸如南海这样广袤的海域执行任务时,能够长时间在空中巡逻。

能对周边空域予以有效监控,且可携带足量弹药,在面临突发情况时,具备较强应对能力。



同时,它那超强的机动性,能让它在与歼 - 20 等战机配合时,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歼 - 20 利用自身的隐身优势、先进的航电系统等在前方打头阵,对敌方进行压制、干扰时,苏 - 35 凭借其机动性可以迅速切入战场。



凭借所配备的导弹等武器,对敌实施出其不意的打击,达成优势互补,携手完成作战任务。

在一些像南海拦截、绕岛飞行等日常的军事任务中,苏 - 35 也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有力地捍卫着我国的领空安全,成为我国空军作战体系中有力的 “拼图” 之一。



苏 - 35 这款战机一路走来,虽在演习、实战以及外销等方面历经坎坷,饱受争议。

但它对于中国而言,却有着别样的价值,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不足,也带来诸多收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