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指导、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策划的“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展览将于5月1日对公众预开展。
铸客大鼎。
重器聚首
本次展览共展出青铜器、金器、玉器、陶器等文物9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80余件,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大展力求体现近十年来安徽夏商周考古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对肥西三官庙、阜阳台家寺、淮南武王墩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进行创意呈现或联动,并特别加强了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文物的阐释。
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卞坚介绍,根据相关记载,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文物4000多件,其中安徽博物院收藏数量700多件。此次大展,安徽博物院将最有亮点、最有特色的一批青铜器进行集中展示。铸客大鼎依然占据C位,铸客大鼎两侧,首次展出“九鼎八簋”,并进行所有带铭文青铜器的联排展示。大展展出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器物244件,是目前国内最为全面的李三孤堆楚王墓器物群集中展示,院藏楚王墓带铭文青铜器近乎全数展出。这批珍贵文物是研究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堪称学术与观展的双重盛宴。
鄂君启金节。
“楚王”返乡
为助阵展览开展,安徽博物院从天津博物馆借展楚王熊悍鼎。该鼎系92年来首次返乡展出,与安徽博物院藏铸客大鼎、楚王匜鼎、鄂君启金节等共同亮相。
李三孤堆楚王墓目前发现带“楚王熊悍”铭文器共三件:楚王熊悍鼎两件(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两鼎形制、铭文基本相同),楚王熊悍盘一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楚王熊悍鼎,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腹围148厘米,共有铭文60余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从铭文可知,该鼎是楚幽王熊悍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改铸的礼器。
楚王熊悍鼎口沿铭文清晰。
展厅专门将楚王熊悍鼎与楚王匜鼎(楚考烈王铭文器)放在一起,达成两代楚王的“重逢”。此次与楚王熊悍鼎共同回皖展出的还有两件青铜簋,系楚幽王陪葬器九鼎八簋中的两件。
天津博物馆藏方座簋。
华彩再现
展览以“寻踪夏迹”“煌煌商域”“夷立淮土”“诸侯方国”“楚辉照耀”五个单元构建叙事框架,系统呈现安徽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演进轨迹与辉煌成就,深刻阐释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关键地位与独特贡献。
展厅。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进入了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新阶段,青铜文化高度发达是其社会发展的时代标志。安徽地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中国青铜时代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春秋时期,安徽地域方国林立,淮夷文化、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激荡碰撞,呈现出多彩瑰丽的文化面貌,至战国时期逐渐融汇于楚文化。战国末期,楚国迁都寿春,辉煌灿烂的楚文化为中华文明的承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记者 晋文婧 张大岗
淮南发布(ID:huainanfabu)整理发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淮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