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收入微薄的父母每月只有3000元,却要承担孩子在大学的花销,一位大一女生在网上吐槽,说父母给的1500元生活费根本不够,每天都要精打细算,根本不敢买东西,还觉得父母对自己不上心。
网友不留情面地问:你天天抱怨生活费少,等以后自己赚钱了,愿意每月给爸妈 1500 吗?
大学1500元生活费到底够不够?
最近关于大学生生活费的争论可谓是火爆,网友们从不同角度讨论着这个问题,几乎成了热议话题,先是一个大一女生哭诉说,家里每个月给的生活费只有1500元,完全不够在学校生活。
她一边哭,一边抱怨家里不理解,心里憋屈得要命,与此同时,又有一位妈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吃白菜炒饭的照片,吐槽自己的儿子每顿饭花50块钱,其中奶茶就喝掉了20多元。
两件事一结合,网友们纷纷开始讨论,究竟现在大学生该花多少钱,怎么花才算合理?
女生上大学之后,家里每个月给她1200,她争取了很久才多拿 300 块,本以为够用了,可到宿舍后才发现,这点钱和室友一比差远了。
她发现室友们每个月至少 2000 块,多的有 3000 甚至更多,平时买衣服、点外卖连价格都不看,钱花完了在微信上跟家里说一声,爸妈马上就转钱,每天吃喝不愁。
和室友一比,她的日子过得太省了,早餐5块钱买包子豆浆,中午15块钱随便点个盒饭,晚上10块钱吃个面条,一个月光是吃饭就要花掉将近1000块,夏天想喝杯奶茶,吃根冰棍,这点钱根本不够!
一个月就剩 500 块,又要买衣服、洗发水这些日用品,还得和室友平摊水电费,再交上话费网费,没几天钱就见底了,她越想越委屈,觉得爸妈根本不知道现在大学生日子有多难,也不体谅自己的难处。
另一方面,那位晒白菜炒饭照片的妈妈,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儿子明白家庭赚钱的不易,结果却被网友指责为“道德绑架”,有网友说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
确实,父母一边供孩子上大学,另一边却通过“穷养”的方式来施压,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不配享受这些,而父母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太多,但孩子却似乎不够感激。
大家可能会觉得1500块已经很多了,但如果你细算一下,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这点钱真的不够用,现在一顿普通的快餐就要20多块,稍微好一点的餐厅可能得30、40块一顿。
再说那什么网红奶茶,动辄30块起步,不喝就感觉自己好像不够“潮”,而且大学生群体总是离不开社交活动,参加社团聚会、同学生日聚会、或是一些活动报名费,1500块很容易就被消耗掉。
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大学生的平均生活费也就1400元左右,而在一些大城市,条件稍好的家庭,给孩子的生活费甚至高达3000、5000元。
所以1500块其实只是“温饱线”,要是硬说孩子奢侈,实在有点冤枉她,说到这里,大家对于生活费的看法差异也就凸显出来了。
一方面,女生觉得自己的生活费不够,更多的是因为不想在同学面前显得寒酸,谁不想拥有一份体面又不缺的大学生活呢?
尤其是像一些社交活动,参加起来如果一直处于“低配版”,难免会让她产生自卑和失落的情绪,这种情感上的困扰其实并不容易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标准和消费观念不同。
另一方面,妈妈不愿意多给生活费,其实是担心孩子乱花钱,现在不少年轻人看见啥都想买,完全不考虑性价比,当家长的就怕孩子养成这种习惯,以后更难管。
毕竟他们那一代人吃过不少苦,经历过物资匮乏,自然会觉得孩子花钱要有节制,要懂得“克制”和“忍耐”,可这两代人对“花钱”定义的差距,导致了不断的矛盾和分歧。
其实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1500块够不够,而是大家对于“该花”和“想花”的标准不一样,就拿一杯奶茶来说,有些人认为它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享受,特别是压力大了,买一杯奶茶放松一下。
而有些人觉得奶茶就是浪费钱,不吃不喝也能过得很好,这样的矛盾并不是简单的“省钱”或“浪费”就能解决的。
这场争论最该反思的,其实是爸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对刚上大学的孩子来说,第一次自己管钱,不懂规划、超支很正常。
这时候爸妈要是只会指责,或者用 “卖惨” 道德绑架,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反过来,孩子也该体谅爸妈的不容易,毕竟毕业后自己赚钱才知道,每个月拿出 1500 块真不是小数目。
想要解决问题,双方都得学着换位思考,爸妈可以坐下来和孩子算算账,讲讲家里的经济情况,教孩子怎么记账、做预算。
孩子要是觉得钱不够,也别光知道伸手要,可以试试找份兼职,或者努力拿奖学金,说到底学会合理花钱、体谅父母,这才是上大学该学的重要一课。
毕竟比起每个月多几百块钱,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建立健康的金钱观,才是对孩子一辈子都有用的财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