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尼亚内罗毕的街头,一家新开张的奶茶店门口排起了长队。
穿着橙色围裙的店员正用斯瓦希里语向顾客介绍菜单,柜台后的机器嗡嗡作响,草莓奶昔和柠檬水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
这不是一家普通的奶茶店:招牌上的“雪王”笑眯眯地举着冰淇淋,旁边用英文写着“MIXUE”。
这是蜜雪冰城在非洲的第一家门店。
从郑州街边的刨冰摊,到肯尼亚的奶茶店,这个中国茶饮品牌用了28年时间,把“甜蜜蜜”的风吹向了全球。
而它的故事,远比一杯奶茶更耐人寻味。
2018年9月,蜜雪冰城在越南河内开出海外首店。彼时,谁也没想到这会成为全球化的起点。
首日销售额9681元人民币的成绩单,让这个来自中国的小镇品牌尝到了甜头。
在越南,蜜雪冰城打出了一套“组合拳”:67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1820万元)的低加盟成本、30平方米的小店模式,以及定向免加盟费政策。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与OPPO、vivo在东南亚的手机经销网络不谋而合。
印尼的蜜雪冰城甚至直接借用了手机经销商的渠道资源,两年内开出2000家门店。
当印尼年轻人用1.6马来西亚令吉(约合2.4元人民币)买到一支冰淇淋时,“MIXUE”的橙色招牌已悄然覆盖了从爪哇岛到巴厘岛的街头。
到2024年,蜜雪冰城的海外版图已覆盖11个国家,门店数量逼近5000家。
在越南,它用“狂加糖、放嗨曲、摩托车随便停”的策略征服当地胃。
在泰国,雪王换上传统服饰跳起泼水节舞蹈。
在韩国,戴着墨镜的“嘻哈雪王”用RAP版主题曲洗脑年轻人。
这种“全球标准+区域定制”的模式,让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现制茶饮市场拿下超30%的份额,单店日均销量最高突破3000杯。
在越南海防市,占地6.5万平方米的蜜雪冰城工厂每天生产3万吨糖浆。印尼雅加达的中央厨房,则为500家门店供应原料。
这些数字背后,藏着蜜雪冰城最锋利的武器——用供应链基建搭建的护城河。
从河南焦作的柠檬种植基地,到缅甸的甘蔗直采协议;从与君乐宝合作的“雪王牧场”8000头奶牛,到泰国的椰浆合作社,蜜雪冰城把中国市场的供应链经验复制到全球。
当同行还在为跨境物流头疼时,它已在东南亚建立7大仓储中心,将越南门店的补货周期压缩至36小时。
这种“本地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的模式,让单杯成本控制在4元以下,即便在肯尼亚卖2.41元人民币的冰淇淋也能盈利。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三级供应体系”:中国总部负责核心原料生产,东南亚工厂完成分装调配,当地中央厨房负责最后一公里配送。
这套系统支撑着全球4.6万家门店的运转,仅2024年前三季度就创造出187亿元营收。
这一次,雪王又赢了!
当菲律宾消费者为“功夫茶”系列买单时,他们买到的不仅是奶茶,还有李小龙电影里的中国功夫情怀,韩国门店限量发售的Kpop联名杯套,让追星族心甘情愿排队三小时。
就连315曝光的“隔夜柠檬”事件,也因网友“真柠檬就是良心”的调侃意外提升品牌好感度。
而在肯尼亚,店员会特意强调:“我们的柠檬当天现切!”
这种文化融合不止于表象。
蜜雪冰城在印尼增设穆斯林祈祷室,在越南扩大堂食空间至20人座,甚至开发出含棕榈糖的马来西亚限定奶茶。
当泰国人喝着甜度超标30%的“齁嗓奶茶”时,他们不会觉得这是外来品牌,而是“本地人的正常糖”。
在肯尼亚唐人街,一杯蜜雪冰城珍珠奶茶售价约30元人民币。虽然比当地咖啡贵,但年轻白领艾米说:“这是周末聚会的仪式感。”
这种消费习惯的培养,让人想起二十年前的中国。
当时谁也想不到,街角的奶茶店会孕育出全球最大现制饮品企业。
但甜蜜之下亦有隐忧。东南亚本土品牌MOMOYO、Esteh Indonesia正快速崛起,日韩市场面临贡茶、CoCo都可的激烈竞争。
蜜雪冰城在招股书中坦言:2024年海外单店日均销售额同比下降5.3%,部分地区出现加盟商退出的情况。
不过,这个品牌似乎早有准备。
2025年初,蜜雪冰城通过港股IPO备案,计划将66%募资用于东南亚供应链建设。
当肯尼亚门店尝试用当地芒果、牛油果开发新品时,总部已在筹备非洲首个中央厨房——就像2018年那场始于越南的冒险,新的故事正在酝酿。
毕竟,从越南河内36平米的试验田,到肯尼亚内罗毕的异国烟火;从“寒流刨冰”到全球第五大快餐连锁品牌,蜜雪冰城用一杯奶茶改写了中国品牌的出海叙事。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