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在东海之滨的宁波奉化,一支以“小草”命名的劳模创新团队,正以奋进之姿书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答卷。国网宁波奉化供电公司工会“小草”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匠心传承、慧心创新、真心服务的“三心”实践路径,创新打造人才培育“成色”、科技攻关“亮色”、为民服务“本色”的“三色”发展模式,3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560万元,培育高技能人才占比达42.9%,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4月22日,“小草”劳模创新工作室入选2025年第一季度全省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匠心传承:构建人才成长“金字塔”
依托“小草”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工作站,国网宁波奉化供电公司构建了青年员工“启航—领航—蓄水池”培养路径,青年员工全部入站,通过劳模宣讲、工匠课堂、岗位实操、比武练兵等形式,开展专项培养。
在配电实训基地,青年员工黄亚刚正在技能导师徐彬杰的指导下,进行绝缘杆和绝缘手套作业法操作。徐彬杰在2024年11月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我们的培养体系就像电力铁塔,让每个攀登者都能找到着力点。”
工作室创新构建人才培养计划,为每名青年定制成长路线图,建立覆盖配电、营销等核心岗位的700余项技能清单。“技能擂台”“亮剑比武”等机制,让32名领航员工在实战中脱颖而出。更令人瞩目的是,工作室已孵化24名劳模工匠,省公司及以上技术能手8人,形成了“劳模带骨干、骨干育新苗”的良性循环。
慧心创新:锻造科技攻关“联合体”
2024年12月,宁波某工业园区突发漏电事故,工作室研发的智能检测系统5分钟内精准锁定故障点。这套集合浙江大学专家智慧、上海电力大学科研成果的漏电检测系统,已在全省237个台区应用,累计排除隐患714处,成为守护万家灯火的“电力哨兵”。
工作室首创“揭榜挂帅+工匠联盟”协同创新模式,对内设立专项孵化基金,对外联合东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柔性攻关团队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突破配电自动化、智能巡检等12项关键技术,形成86项专利、67篇核心论文的科研成果矩阵。其中,和浙江省综合能源公司联合开发应用的“阳光掌柜”多场景智慧管理系统,作为数字化改革先进案例在全省推广。
真心服务:架起赤诚为民“连心桥”
在四川甘洛县海拔2800米的彝族村寨,1500盏光伏路灯照亮了乡村振兴之路。这是“小草”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扶贫的生动注脚。工作室以“电力服务大篷车+小草讲堂”的崭新模式,累计为甘洛320户村民改造用电线路,培训社会电工800余人次,让“小草经验”在西部山区落地生根。
在本地,工作室构建起“15分钟电力服务圈”,借助“阳光掌柜”等新技术,帮助小微园区企业破解表后结算难题,“电费管家”为百余家企业量身定制能效方案。
“我是电力社区经理张峰,园区的涉电工作都可以找我,我一直在线。”在工业社区奉正智造园,“小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张峰介绍着工业社区服务事项。今年4月,工作室开展“千户万灯”电力社区经理进网格试点工作,通过“微信入群+定期驻点”的灵活方式,推出主责服务、增值服务、志愿服务“三张清单”,让电力服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3.5万次志愿服务、35万件电器维修记录背后,是“电力小草”延续35年坚守的为民初心。央视《焦点访谈》报道的“坚守平凡”,更成为国家电网志愿服务品牌的亮丽名片。
从1990年延续至今的“小草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创新发展的新内涵。“三心三色”模式,实现了劳模价值从个体奉献到集体创效的跃升。正如全国总工会领导调研时所言:“‘小草’工作室的成功,印证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方向——让劳模精神成为创新引擎,让工匠智慧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征程上,这株“电力小草”正迸发出蓬勃向上的时代力量。
(浙江工人日报通讯员王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