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硬姿态下的“膝盖发软”:特朗普为何突然撤销汽车关税?
4月29日,中国发布《不跪》视频,以“拒绝霸凌”的鲜明立场回应美国关税施压。次日,特朗普签署总统令,宣布取消对进口汽车加征的钢铝单独关税,并为车企提供退税机制。这一看似“主动退让”的操作,实则是多方压力下的狼狈妥协。
1. 国内车企“逼宫”:供应链断裂与选票危机
美国三大车企(通用、福特、Stellantis)早已抱团施压,警告特朗普“关税战将摧毁本土汽车业”。通用汽车更因关税不确定性撤回2025年业绩指引,股价暴跌3%。密歇根州作为汽车工业重镇,恰逢特朗普执政百日集会,若放任车企倒闭潮,共和党选票基本盘恐遭反噬。
2. 中方反制“直击命门”:稀土管制与市场封锁
中国近期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的F-35生产线因钕铁硼磁体短缺陷入瘫痪;特斯拉上海工厂减产30%,被迫向墨西哥转移产能。更致命的是,中国对美加征125%关税后,美国零售商库存积压率飙至37%,供应链断裂甚至蔓延至医疗设备领域。特朗普的“关税武器”反成自伤利器。
3. 6万亿债务倒计时:美债危机逼出“缓兵之计”
2025年6月,美国6万亿美元债务即将到期,而海外持有美债比例已跌至历史新低。中国持续减持美债,金砖11国加速“去美元化”,巴西总统卢拉公开呼吁“贸易无需依赖美元”。特朗普试图以关税施压迫使中欧接盘美债,却遭强硬回击,最终只能暂缓关税以争取喘息空间。
二、全球产业链“用脚投票”:美国霸权逻辑的崩塌
特朗普的“让步”并未终结关税战,反而暴露美国经济霸权的脆弱性。
车企外逃与东南亚崛起
为规避关税,特斯拉加速向墨西哥转移产能,美的、格力将北美订单转至墨西哥工厂,三星手机生产线迁往越南。尽管美国对越加征46%关税,但东南亚仍以低成本承接20%中国产能,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已成定局。
美元霸权遭遇“围剿”
东盟启动区域本币结算机制,美元在亚洲贸易占比首破43%;中欧班列货运量单周激增210%,陆路运输重塑物流格局。美国试图以关税维系美元霸权,却加速推动多极化货币体系形成。
“反美同盟”雏形初现
金砖国家联合声明“拒绝美元贸易依赖”,俄罗斯建立北极稀土运输走廊,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扩大区域经济整合。特朗普的“单边主义”正将盟友推向对立面。
三、困兽之斗:特朗普的“两难剧本”与中国的战略定力
特朗普的妥协不过是权宜之计。美国对华145%关税仍未取消,半导体、AI等领域的技术封锁持续加码。但其国内困局已难掩盖:
- 经济数据打脸:3月商品贸易逆差扩大至1620亿美元,超市场预期;空缺职位数骤降,预示就业市场降温。
- 政治信用破产:39%的支持率创80年来总统执政百日最低纪录,加州等州起诉联邦政府关税政策,两党矛盾激化。
- 全球信任崩塌:联合国贸发会议警告,本轮关税战或导致全球GDP损失2.3万亿美元,193国联署要求重启WTO仲裁机制。
反观中国,以稀土为杠杆、内需市场为盾牌,通过“国内大循环”消化外部冲击。央行试点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中老铁路降低东盟水果进口成本35%,科技与基建双线突破,正重塑全球经济规则。
结语:霸权黄昏与东方智慧的博弈
特朗普的“让步”绝非良心发现,而是实力制衡下的无奈选择。从美债危机到产业链叛逃,从美元霸权松动到金砖国家崛起,美国正为“单边霸权”付出代价。而中国以“不跪”姿态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但战略定力与多边合作,终将击溃虚张声势的霸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