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搭乘阿波罗 11 号飞船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那句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传遍全球,成为了人类探索太空历程中的经典瞬间。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关于美国登月真实性的质疑声从未停歇,甚至愈演愈烈,“登月骗局” 的说法甚嚣尘上 。
质疑者提出了诸多看似有理的疑点。比如从公布的登月照片来看,美国国旗在月球表面呈现出迎风飘扬的状态,可月球上几乎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流动也就不存在风,国旗又怎么会飘展呢?还有,照片中宇航员的影子出现了多个方向,按照常理,月球上只有太阳这一个主要光源,影子应该是统一方向的,这一现象实在让人费解。
此外,质疑者还认为,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要实现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电视直播,技术难度极高,很难令人信服 。
在众多质疑声中,一个关键问题被反复提及:月球上既没有我们传统认知中的火箭,也没有高大的发射塔,宇航员究竟是如何摆脱月球引力,成功返回地球的呢?
美国对月球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在阿波罗计划之前,就已开展了一系列的无人月球探测任务,为载人登月奠定了坚实基础 。
1961 年 8 月至 1965 年 3 月,美国先后发射了 9 颗 “徘徊者号” 探测器,旨在评估月球环境对载人飞船着陆任务的影响,为阿波罗飞船登月作准备 。这些探测器的外形如同大蜻蜓,身长 3 米,太阳能电池板展开总长 4.57 米,质量 366 千克,携带了电视摄像机、发送和传输装置、γ 射线分光计等设备 。它们采取地 - 月轨道,中途校正一次轨道,轨道机动姿态指向精度为 3° 。
然而,这项计划起初并不顺利,头两次发射探测器甚至未能脱离地球轨道,第三个因火箭瞄准偏差,在距月球 3.7 万千米处飞过,后续几个也因各种故障导致任务失败 。
直到 “徘徊者 7 号”,才首次取得成功,它命中预定着陆点 —— 云海,在与月面相撞前 17 分钟里,开动 6 台电视摄像机,拍摄了 4316 张月面照片,照片十分清晰,能分辨出直径 1 米左右的坑穴和 30 厘米大小的岩石 。随后的 “徘徊者 8 号” 和 “徘徊者 9 号” 也成功命中月球,分别降落在静海和云海,共发回 13000 多张月球近景照片,为阿波罗号飞船登月选点作了先行的探测工作 。
“徘徊者号” 计划结束后,1966 年 5 月至 1968 年 1 月,美国又展开勘测者号探测器系列计划,主要任务是验证着陆器软着陆月球表面的技术 。该探测器起飞质量 1 - 1.5 吨,在月面着陆质量 280 千克,携带了电视摄像机、测定月面承载能力的仪器、月壤分析设备和微流星探测器 。
在 7 个探测器中,有 5 个取得了成功,成功率较 “徘徊者号” 计划大幅提高 。其中,“勘测者 1 号” 是美国第一个软着陆月球的探测器,它由宇宙神 - 人马座火箭发射,历经 64 小时飞行后,在月面风暴洋地区成功实施软着陆,并持续运作 6 周,向地球传送了超过 11,000 张图像 。而 “勘测者 6 号” 更是创造了历史,1967 年 11 月 17 日,其发动机点火燃烧 2.5 秒,将整个探测器托起到大约 3.5 米的高空中,还让着陆器的位置向西侧 “弹跳” 了大约 2.4 米,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从月球表面起飞的探测器 。
这一成功证明了在月球表面,即使没有传统的运载火箭和发射台,借助探测器自身携带的发动机也能够实现起飞,为后续载人飞船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验证和信心支撑 。
在勘测者系列探测器尝试月球着陆、起飞的同时,美国还进行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以及阿波罗飞船的研发 。
1968 年 10 月 11 日,阿波罗 7 号第一次进行载人飞行试验;1968 年 12 月 21 日,阿波罗 8 号飞船第一次搭载宇航员环绕月球飞行 。通过这些前期的探索和试验,美国在载人登月的道路上不断积累经验、攻克技术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最终目标迈进,为 1969 年 7 月 16 日阿波罗 11 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并登陆月球创造了条件 。
要揭开宇航员从月球返回地球的谜团,首先得深入了解阿波罗飞船的独特结构以及复杂而精妙的登月流程 。
阿波罗飞船作为美国阿波罗计划中使用的载人宇宙飞船系列,共发射 17 艘,是人类首次成功实现载人登月的关键工具 。
它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个部分组成。指挥舱呈圆锥形,高 3.5 米,底部直径 3.9 米,重约 6 吨 ,其独特的倒锥角约 32.5°,完美适应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时的严苛环境 ,这里是宇航员在太空飞行过程中的主要生活和工作区域,内部配备了各种精密的控制仪器和生命维持系统,保障宇航员的生存与任务操作 。
服务舱则是一个直径为 3.9 米、高 7.6 米的圆柱体,重约 25 吨 ,它前端与指令舱紧密对接,虽为非密封舱,在轨道飞行时宇航员无法进入,但里面装载着燃料、各种物资装备以及至关重要的火箭发动机 ,这些发动机肩负着修正飞船轨道、助力飞船进入月球轨道、脱离月球轨道以及返回地球等一系列关键使命 。
登月舱高 6.9 米,宽 4.3 米,质量 14 吨 ,它是宇航员往返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的 “摆渡车”,又进一步细分为下降级和上升级 。下降级用于在月球着陆,配备着陆发动机、四条支架和四个仪器舱等,能在着陆过程中利用发动机进行减速和姿态调整,并通过雷达探测寻找合适的着陆点 ;上升级则负责从月球表面起飞,搭载着返回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仪器舱以及宇航员座舱等 。
宇航员返回地球的过程
登月舱上升级发射:当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完成预定的科学考察任务,收集好珍贵的月岩样本,安置好各种科学仪器后,便开始了返回地球的关键步骤 。他们小心翼翼地进入登月舱的上升级,这是他们返回地球的 “希望之舟” 。上升级内配备了经过精心设计和严格测试的发动机,宇航员启动这台发动机 ,瞬间,发动机喷射出高温高压的气体 ,产生强大的推力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上升级在发动机推力的作用下,获得向上的反作用力 ,缓缓脱离月球表面 。在这个过程中,上升级与之前用于降落的下降级成功分离 ,下降级则永远地留在了月球表面,成为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见证 。上升级以相对较小的推力就能实现起飞,这正是得益于月球较小的引力和没有空气阻力的特殊环境 ,使得它能够轻松摆脱月球的引力束缚,向着环月轨道进发 。
环月轨道对接:上升级成功起飞后,凭借自身携带的推进系统和精确的导航控制系统 ,逐渐调整姿态和速度 ,向着预定的环月轨道攀升 。在这个过程中,地面控制中心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与上升级保持密切联系 ,实时监测其飞行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指令和支持 。
当宇航员驾驶上升级准确进入环月轨道后,便开始寻找在轨道上等待已久的指令舱和服务舱 。此时,上升级和指令舱、服务舱都在以特定的速度和轨道环绕月球飞行 ,要实现它们之间的精准对接,难度极高 ,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让两艘高速行驶的船只准确无误地靠拢并连接在一起 。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上升级和指令舱、服务舱都配备了先进的对接装置和精确的测量仪器 。
宇航员通过操作这些设备,仔细调整上升级的位置、速度和姿态 ,使其与指令舱逐渐靠近 。当两者接近到一定距离时,对接装置开始发挥作用 ,通过机械结构的相互锁定,成功实现对接 。这一过程不仅考验着宇航员的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也体现了当时航天技术的高度精确性和可靠性 。
返回地球:对接成功后,宇航员们打开舱门,小心翼翼地将在月球表面采集的珍贵月岩样本和其他重要数据转移到指令舱内 。随后,他们果断抛弃已经完成使命的上升级 ,上升级在太空中逐渐飘离,成为一颗孤独的 “人造卫星” 。
接下来,指令舱和服务舱紧密协作,启动服务舱的主发动机 。发动机喷射出强劲的火焰,产生巨大的推力 ,推动整个组合体脱离环月轨道,踏上返回地球的漫长征程 。在返回过程中,服务舱的发动机持续工作,根据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和飞船自身的导航系统,精确调整飞行轨道和速度 。当飞船接近地球大气层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由于飞船在返回过程中速度极高,如果直接进入大气层,与大气的剧烈摩擦将产生极高的温度,足以将飞船烧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宇航员需要精确控制飞船的姿态和速度 ,使飞船以特定的角度进入大气层 。同时,服务舱会通过释放热量、调整姿态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飞船进入大气层时的速度和温度 。当飞船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的摩擦产生强烈的高温,飞船表面被炽热的等离子体包围 ,形成一道壮观而又危险的 “火墙” 。
此时,指令舱凭借其特殊的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抵御着高温的侵袭,保护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随着飞船逐渐减速,当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降落伞系统开始工作 。巨大的降落伞缓缓打开,进一步降低飞船的下降速度 ,最终,飞船在预定的着陆区域安全降落 ,宇航员们成功返回地球 ,完成了这一伟大而又充满挑战的月球探索之旅 。
尽管 “登月骗局” 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大量确凿的证据表明,美国登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些证据犹如坚实的基石,有力地反驳了 “登月骗局” 论 。
从月球上带回的岩石样本是证明登月真实性的关键铁证之一 。在阿波罗计划的多次登月任务中,宇航员们共采集了约 382 千克的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 。这些样本的化学组成、矿物结构和同位素比例与地球上的岩石截然不同 。科学家们通过先进的分析技术,对这些样本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利用质谱仪精确测量样本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丰度 ,发现月球岩石中的氧同位素组成与地球岩石存在明显差异 ,这是在地球环境下无法伪造的特征 。
而且,美国还将部分月球岩石样本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他国家 ,包括中国 。中国科学家欧阳自远团队对美国赠送的 1 克月球样本进行研究后,不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 ,还准确推断出该样本来自阿波罗 17 号飞船采集的区域 ,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样本的真实性和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