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有一张拍于2018年底的照片,照片显示元荡湖上插了一排竹竿子和木桩子,上面缠绕覆盖着渔网,这是当时的上海、江苏界桩。
物理屏障,阻碍省界两边的人们亲近交流,也堵塞生产要素顺畅流通。横亘在相邻省市之间的,还有无形的阻隔。
7年过去了,如果想在相同的位置拍一张相同的照片,已经不可能了。竹竿子和木桩子早已被拔除,一座元荡慢行桥连接沪苏两地,人们走在桥上,不觉间便跨过了省界。去年10月,元荡23公里滨水岸线全线贯通,休闲娱乐、水上运动、户外骑行等新需求蓬勃迸发。
竹竿子和木桩子,在诸多行政区划的交界处都存在过。推动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让各类要素“无感”跨界、顺畅流通,长三角是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也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场。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共同探索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区域合作机制: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长三角“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跨越行政区划的对话,迈过行政隔阂的交流,破除行政壁垒的合作,依托一批跨区域合作平台,长三角正多方尝试,探索“排列组合”的最佳形式和最优答案,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长三角新篇章。
元荡慢行桥横卧元荡湖,连接江苏吴江和上海青浦两地。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一间办公室
今年2月底,上海武康路上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不同省市的17位干部到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报到上岗。他们坐在同一间办公室,作为同一个团队开展工作。专业背景不同、行政级别不同、方言口音不同,如此“混搭”的干部队伍,属实少见。
2018年1月,由上海牵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组建并选派干部,长三角办在上海正式设立,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联合办公机构。2024年12月,三省一市联合印发实施《关于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建设的实施方案》,长三角办正式迎来新一轮改革,强化职责定位、力量配置、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
机构设立的前几个月,三省一市的工作人员一共带来了各地的195项诉求,最终180多项纳入首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每提出一项诉求,几乎都伴随着争议。看似对立的观点交锋,实则是利益相关方构建协同关系的动态协商过程。
同步进展,沟通需求,能“吵起来”的办公室,在长三角各地涌现。各地选派干部、长期集中办公的联席机构,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螺丝钉”——钻得越深,拧得越紧,板块间联系越密。
2018年7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实体化运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平台,办公地点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截至目前,九城市派出7批次共176位干部到联席办挂职,5个小组也扩容到8个,增加了金融服务中心、调研组、创新合作组。2021年6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正式揭牌。办公室设立秘书处,三省一市科技部门选派干部在上海集中办公,强化跨省域统筹协调。
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不同省市的工作人员聚集到一起,联合办公,作用有多大?
金山区枫泾镇党政办公室主任高巍巍讲了一个省界上的故事——枫泾地处沪浙五区(县)十镇(乡)交界,曾有一幢“骑”在分界线上的房子,一半在上海,一半在浙江,几十年间,因为两地拆违力度不同、节奏不同,这栋违章建筑迟迟未能拆掉。几年前,交界处的28个村居开始互派干部挂职,人员相熟、换位思考后,一些原本老大难的问题得到集中解决。那栋几十年未能拆的房子终于拆掉了。
一位新到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任职的安徽干部也感慨,跨区域的工作,要加强对接、无缝对接、持续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首先是‘人’的一体化”。而各个联席机构的设立、运转和改革,始终在强化这一目标。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干部在此联合办公。
一条科创带
4月18日,江苏泰州市在上海普陀区举办创新发展合作会。当天,沪泰两地的科创集市同步举行。现场共25家单位参展,有的带来需求,有的提供技术,有的为项目争取资金,有的手握资金正找项目。沪泰两地共同搭台,把政策、资金、科技成果、应用场景等各类创新要素聚集在一起,企业在集市上走走逛逛,说不定便“接上头了”,可能一次跨域合作就此达成。
此次活动有个重要背景——今年2月,泰州与普陀区签署《沿沪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合作备忘录》,泰州正式加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同在一条产业创新带上的,还有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等江苏城市。
不仅上海市普陀区牵头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海市松江区与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地签约共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声势渐起,长三角数字干线正帮助上海市青浦区与G60沿线城市构建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放眼长三角,如此生动的基层实践层出不穷。合肥与六安之间城际快速路即将通车,两地市区将进入1小时速达时代,沿线形成“合六经济走廊”,累计聚集了1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在320国道富阳段,集聚了金固、航驱、中铝等一批企业,实现自北向南由轻及重的产业布局,形成智能网联车核心技术产业走廊。连接南京与镇江的312国道快速化改造工程也正进行,建成后将成为宁镇一体化的主干道。
产业“廊”“带”上,政府搭台,让企业“唱戏”,令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随时都在发生。比如,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一条大飞机产业链不断完善,渐成集群态势。合肥江航飞机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鹭翔航空设备有限公司、杭州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1800余家企业纳入G60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
企业也正以“廊”“带”建设为契机,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配置。正泰电气便采取了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三城”同步发展的策略。在上海松江,正泰启迪智电港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在浙江嘉兴,电气产业基地的布局已初见成效;在安徽合肥,制造设备基地的设立则进一步提升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长三角承担着艰巨任务。正如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所说,“长三角各地要提升产业的一致性,同时提升创新的协同性,从而在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打造科创走廊、建设创新产业带、串起数字干线,沿线城市发挥组合拳优势,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竞争,便是长三角正在给出的一种答案。
各地发起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作倡议。
一个都市圈
以上海为圆心、1.5小时交通距离为半径画圈,上海大都市圈范围覆盖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宣城。
“周边城市都很迫切。”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团队牵头人张尚武说。不少城市主动对接,反复争取,希望与上海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比如,宣城邀请上海规划专家实地考察,还争取到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支持;盐城专门成立工作专班,市领导带队,到上海专程拜访核心团队……
大家都有共识——现在的城市发展,强调区域协同和跨区域的合作交流,都市圈是城市抱团发展、开放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长三角,“画圈”合作的方式已发展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成熟打法,主要领导定期交流、设立专门协调机构、接续编制行动计划和重点合作事项清单等,成为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常态机制。
2021年,南京都市圈成为获得批复的第一个跨省都市圈,成员包括南京、扬州、镇江、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和常州的金坛、溧阳。每年12月,南京都市圈都召开党政联席会。“各地党政干部坐在一起,讨论我们有什么可以合作的,再讲讲合作时遇到的难点痛点,共同商量解决方案。”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依托南京都市圈,南京滁州毗邻区形成“顶山—汊河”产业集聚区。以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为中心,目前已经形成包含138家企业,配套完整、高效稳定的轨道交通产业供应链。南京的龙头企业为汊河提供了技术和订单,汊河则为南京的龙头企业提供了最经济、稳定、便捷的供应链。近年来,这个两省交界地,参与产业协作分工,逐步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太阳能电池片等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2024年2月,《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函复,明确合肥都市圈范围包括合肥全域、寿县、定远县、金安区、舒城县、含山县、无为市、桐城市。目前,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机制已形成,构建全体会议、专题会议等省市协同的全方位沟通推进方式,成立人员相对固定、责任相对明确的常态化联合办公机构。
“链主在合肥,链条在都市圈。”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与都市圈成员城市在招商、产业链构建上已有初步探索,“不少项目找到合肥,但土地、能耗、人力等要素满足不了,在都市圈建设的指引下,企业会优先考虑周边区县,合肥尽力帮忙对接。”
“画圈”,实则为了更好地“破圈”。南京都市圈范围横跨苏皖两省,明确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建。杭州都市圈也辐射到安徽黄山、江西上饶等地。都市圈打破省域行政边界带来的限制,形成典型的聚集效应和破壁效应。
可以预见的是,上海大都市圈的“破圈”力度将更加令人瞩目。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内容基本稳定。在经济要素充分流动和联通的今天,14城早已“同此凉热”,各级各方正跨出省界思维,在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等方面破题。
这一次,长三角再次被画在同一张纸上——不是各地规划的“拼图”,而是一张共同发展的蓝图。
今年3月,新建沪宁合高铁合肥枢纽建设现场。是江北沿江城市与南京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快速直达的快捷通道。 新华社发(郎成涛摄)
原标题:《让沪苏浙皖成为“一家人”,长三角共同探索区域合作机制》
栏目主编:陈抒怡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巩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