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餐是时尚享受,每人消费额约为一元大洋,而密采里要收人家三元大洋。

  文 |沈嘉禄

  上海开埠后不久,第一条商业街就是南京路,完成最初的商业布局后也被称“夷场”或“十里洋场”,是洋货集中展示、推销的地方,也是国货与之抗衡的平台。

  金陵东路旧称“法国大马路”或“公馆大马路”,长期来是作为南京路的“备胎”体现而存在价值。

  随着道路向西拓展,商业设施逐渐完善,银楼、百货、洋货、参药、果品、饮食、鞋帽、服装、绒线、针织、纱线、南北货、钟表、眼镜等50多个行业的中小型商店纷纷开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骑楼特色建筑形成规模,也为商业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40年代金陵路街市

  新中国成立后,金陵东路的定位是区级商业街,主要功能是为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是人间烟火相当浓烈的街区。

  金陵东路曾有一家堪称上海最早的西菜馆,它就是密采里,地址在金陵东路四川南路转角上。

  

  密采里旧影

  密采里的前身是1860年中国人创办的旅馆同茂栈,原址在新永安路与四川南路之间,后由法国人购下并迁至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31号,改名密采里饭店。从老照片上看,它是一幢三层楼的殖民地风格洋楼。

  密采里是法租界内最早的豪华饭店,比大名鼎鼎的一品香还早。

  

  福州路西藏路口的“一品香”

  1909年出版的《海上竹枝词》(作者朱文炳)里就写到礼查饭店和密采里:“礼查办馆共金隆,宴客华洋一例同,法界盛称密采里,三洋一客亦称雄。”吃西餐是时尚享受,每人消费额约为一元大洋,而密采里要收人家三元大洋。

  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老上海》也有这样的记载:请客场面阔大者,都赴西餐室……然而西餐真正欧美派者,看虹口之礼查、法租界天主堂街之密采里等。

  唐超先生在《老饭店》一文中写道:密采里饭店位于法租界公馆马路(金陵东路),天主堂街(四川南路)口,1880年,由法人A. Michel开办,其中文名取Michel的读音成密采里。1888年,饭店转给Mr. Seisson 经营,设想多人集资进行翻造,但生意冷清。1898年,该房屋产权变更,至1901年由一法商公司全盘接受后,进行饭店改建。原先的回廊式的阳台砌成墙壁,开了一排窗户。

  

  礼查饭店是外侨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西商饭店

  1895年3月李鸿章一行出使俄国途经上海时,除了美国驻沪领事在礼查饭店设宴欢送,上海机器织布局督办盛宣怀也在密采里设宴迎送“中堂大人”,后因李鸿章另有应酬,由其长子与随行人员前往赴宴。

  洋大人吃大菜的地方门槛高,普通市民进不去,不过都称它为法兰西饭店。

  清光绪末期,随着上海西菜馆的增多,密采里经营困难,至1918年宣告歇业。后来又几经转手,到1928年成为国民大饭店,1937年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幢六层楼的约克大楼,也就是今天的金陵大楼。

  

  娄承浩摄影

  现在金陵东路进入全面改造、焕新、升级阶段,如果有人在金陵东路重开一家密采里,那么我就可以去开洋荤了,牛排点两块!一块堂吃,一块打包!

  

  和肖战一样,这位上台吹唢呐的副教授尚好的青春也是孙燕姿

  希区柯克逝世 45 周年:全世界都曾为他尖叫

  深挖 | 施南生:电影背后的女人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