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即将步入百日节点,一个关于其政府政策优先事项、内部运作模式与执政风格的清晰图景已经开始浮现。特朗普政府的这一百天展现出诸多与第一任期在运作上的相似之处,但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次,他试图将“创造性破坏”推向新的高度——通过大幅精简联邦官僚体系、削减开支以及裁减联邦政府劳动力,实现“破”的目标。国际上,关税大幅上调(至少提升10%)令许多盟友震惊且困惑。这仅是广泛性冲击模式中的两个缩影。
当前,特朗普在美国国内外的初步反应均不容乐观。经济方面,尽管特朗普继承了拜登政府时期相对健康的经济状况——通胀迅速下降,失业率创下历史新低——但其宣布关税政策后,股市应声下挫,全球贸易战迅速升级,市场随之进入过山车模式。失业率开始上升,消费者信心急剧恶化,美国人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与日俱增。
政治上,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民调显示,自特朗普重新执政以来,他在大多数群体中的支持率持续下降,尤其是在2024年并未投票支持他的温和派选民中,目前仅有40%的美国成年人认可其执政表现。即便在传统强项——移民议题上,根据《华盛顿邮报》/ABC新闻/Ipsos联合民调,53%的美国人也对其处理方式表示不满。在国际上,局势同样堪忧: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调查显示,与去年相比,韩国和台湾民众对美国的好感度明显下降,且认为美国会在危机中出手相助的比例大幅下降。
此次,特朗普政府的行动更为迅速、混乱更加剧烈——正如他在白宫与泽连斯基发生口舌之争的风波之后他自己形容那样:“混乱有利于电视收视率。”然而,混乱对治理与政治策略而言,恐怕并非良策。相比第一任期,特朗普此番用人更加注重“忠诚”而非“专业”,自信独断,结果导致包括国防部长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在内的一批屡屡出错(如“Signal门”泄密、五角大楼“脏线”、手机号码在网络上长时间处于公开状态等丑闻)的官员仍稳坐其位,缺乏问责。同时,部分迎合民粹的政策也激起了越来越有组织、愈发高效的反对力量。
在多元、公平与包容(DEI)政策问题上,政府初期确实迫使不少大学与企业屈从,但哈佛大学率先开始反抗,带动超过150位大学校长联名发表声明,谴责白宫对高等教育的“过度干预”。在移民政策上,虽然强硬手段曾一度降低非法越境人数,但在将马里兰州公民加西亚(Kilmar Abrego Garcia)误遣至萨尔瓦多事件后,引发了广泛的舆论愤怒与持续法律纠纷——美国民众尤其对这种针对公民的割裂家庭的缺乏正当程序的遣送反感。尽管几家大型律所一度屈服于白宫压力,但全国各地的学生团体随后发起招聘会抵制运动,抗议这些律所与政府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