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中遭遇重挫后,特朗普政府急需一场外交"胜利"来挽回颜面。

2025年4月30日,美国与乌克兰签署的《美乌矿产协议》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然而,这份协议远非表面上的"双赢",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特朗普得到了他想要的宣传素材,而乌克兰则用未来的资源承诺换取了当下的生存空间。



一、协议的核心:一场"平等"的假象

根据协议内容,乌克兰和美国将共同设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资金来源主要是未来新增的矿产开发收益,而非现有资源。这意味着,乌克兰并未真正出让现有的矿产控制权,而是将未来的部分潜在收益纳入共同管理。更关键的是,协议明确规定"双方均无主导投票权",表面上看似平等,实则确保了乌克兰在关键决策上仍保有话语权。

这种安排巧妙地满足了特朗普的政治需求——他可以在国内宣扬"美国成功让乌克兰出让资源",而乌克兰政府则避免了真正的经济主权丧失。正如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尤利娅·斯维里坚科所言:"只有新许可证收入的50%会进入基金,现有开采活动不受影响。"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政治平衡术。



二、泽连斯基的"拖延战术":用未来的钱换当下的命

早在2024年9月,泽连斯基就主动向特朗普提出了这一矿产协议的构想。他的目标很明确:在预见到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情况下,提前布局,避免美国援助彻底中断。俄乌战争持续至今,乌克兰的财政和军事依赖度极高,而特朗普历来对"无偿援助"持批评态度,甚至多次扬言要"让乌克兰用矿产偿还5000亿美元援助"。

然而,最终达成的协议中,并未出现任何明确的债务偿还条款。相反,协议明确写道:"2022年以来的美国援助不会算作乌克兰的债务。"这一结果显然是乌克兰外交的胜利,也是欧洲盟友在背后施压的成果。泽连斯基用"未来可能开采的资源"作为筹码,成功稳住了特朗普,确保美国援助不会突然断供。



三、特朗普的"表演式外交":电视上赢了,现实中空手而归

对特朗普而言,这份协议的最大价值在于宣传效应。他可以在竞选集会上高调宣布:"我们让乌克兰交出了矿产!美国不再当冤大头!"但实际上,乌克兰可开采的深层矿产资源极为有限,且多数位于技术难度高、经济成本巨大的区域。所谓的"5000亿美元矿产价值"更像是一个政治噱头,而非现实可行的经济收益。

分析人士指出,乌克兰此举相当于"用不存在的矿产,换取不存在的安全保障"。特朗普政府并未真正获得对乌克兰资源的控制权,而乌克兰也并未因此获得长期的安全承诺。这场交易的本质,是特朗普用象征性的外交"胜利"来安抚国内选民,而乌克兰则用模糊的未来收益换取眼下的军事支持。



四、国际局势下的战略博弈

在当前国际格局下,这份协议的影响远不止美乌双边关系。首先,它反映了乌克兰在战争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必须依赖西方援助,但又不能完全牺牲国家主权。其次,它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外交的短视性,即更注重短期政治收益而非长期战略布局。最后,这一协议可能对欧洲产生连锁反应,尤其是德国、法国等国家,可能会调整对乌援助策略,以避免美国单方面主导乌克兰的战后重建。

此外,俄罗斯势必会对这一协议做出反应。尽管协议并未直接涉及俄乌冲突,但克里姆林宫可能将其解读为"美国试图长期控制乌克兰经济"的信号,从而加剧地缘政治紧张。



五、结论:一场各取所需的"政治秀"

《美乌矿产协议》的本质,是一场虚实交织的政治表演。特朗普需要一场外交"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谈判能力,而乌克兰则需要确保美国的援助不会因政府更迭而中断。双方都在协议中获得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特朗普得到了宣传素材,乌克兰保住了实际利益。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份协议的战略价值极为有限。乌克兰的战争困境不会因此解决,美国的对乌政策也不会因此稳定。真正的挑战在于,当这场"政治秀"落幕之后,乌克兰是否还能继续依靠西方的支持?而特朗普政府是否真的愿意为乌克兰的长期安全买单?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在这场博弈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政治表演终有谢幕之时,而战争的残酷现实仍将继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