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小林是一名公司职员,她在微信朋友圈设定目标——每天跑步打卡。然而,手机记录显示,她每次慢跑不超过15分钟,配速高达8分30秒(每跑1千米需要花费8分30秒,属于轻松的慢跑),跑完后还要喝一杯奶茶“犒劳”自己。这种“自我感动式运动”正在悄然摧毁无数人的健身计划。
事实上,缺乏科学的运动规划与专业建议,是大多数人在运动中常见的误区。在参与运动时,很多人既没有清晰的目标,也没有专业的指导,仅凭直觉盲目锻炼。这种缺乏规划的运动模式,不仅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潜在风险。如果不能根据个人体质、运动目标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量身定制专属的运动方案,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运动效果。
跟风健身的陷阱
在健身潮流的推动下,各种运动方式层出不穷。一些人盲目追求流行趋势,却忽略了运动与个人体质、目标的适配性,例如,心肺功能的提升需要有氧运动,而体型塑造则应进行力量训练。如果运动方式选择不当,即便投入大量精力,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因此,在开始运动之前,深入了解各类运动的特点及适用人群,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运动时长的“黄金分割线”
科学研究发现,30分钟堪称燃脂的关键分水岭。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碎片化健身”模式颇为常见,如利用午间10分钟做开合跳,下班后再花15分钟跳绳,这般操作虽对身体健康有所助益,然而,若想要切实达成增肌减脂的既定目标,确保单次运动具有足够的持续时长必不可少。要知道,运动强度与时间的抉择,需紧密围绕运动目的来敲定,如若脱离运动目的随意安排强度和时间,最终往往难以达到运动目标。
当运动强度不足时,身体无法获得充分的刺激,进而使得锻炼效果大打折扣。现实中,部分人偏爱散步、瑜伽这类轻松且低强度的运动,然而在提升速度、增强力量层面,这类运动所能发挥的功效较为有限。同样,运动时间也是影响运动效果的关键一环。倘若运动时间过短,身体可能还没来得及适应运动状态便又回到静止状态,如此一来,所能获得的效果自然也微乎其微。
难以坚持的运动频率
对大多数人而言,持之以恒地坚持运动是一道难关。不少人缺乏内在动力,并不清楚为何而运动,还常常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这直接导致日常运动频率低得可怜。当我们投身运动时,若感受不到乐趣,也难以收获成就感,想要坚持下去便成了奢望。一旦运动频率过低,运动所产生的生理效果便无法实现有效累积,最初设定的运动目标自然也只能化为泡影。
难以预料的运动损伤隐患
运动宛如一把双刃剑,如果运动方式不科学,不但无法助力健康,反而会引发运动损伤。所谓不科学的运动,涵盖运动各要素的不合理调配、运动过程有悖常理及所选运动项目不契合个人体质等多个方面。
以公司职员小韩为例,他每日在完成长达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之后,依旧雷打不动地进行5千米跑步,长此以往,过度的劳损致使他的膝盖韧带遭受重创,产生了不可逆的损伤。与之相反,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技巧,精心安排合理的运动方案等举措,则能够切实降低运动过程中的损伤风险。
不被重视的放松与恢复环节
运动后的放松与恢复环节能够助力我们更快地恢复体力,促使疲劳的肌肉迅速复原,进而提升整体运动效果,让运动后疲惫不堪的身体部位得以舒缓,各项身体机能也能尽快重回正轨。如果运动后未能进行放松与恢复,肌肉疲劳、酸痛等不适症状便可能接踵而至,长此以往,甚至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运动损伤。
(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5A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