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照片,又一次点燃了中日之间的舆论战火——
一位游客在日本公共场所使用插座充电,被日本网红@hezuruy拍下,并配上一句火药味十足的评论:“又是中国人偷电!不能守规矩就滚回国!”随后这条贴文被大量转发,引发围攻。
这帖子迅速引爆舆论三天内浏览量超780万,引发上万条评论,数以万计的点赞和转发。有人叫好,有人质疑……
实际上,偷电,在日本确实犯法!别以为插个充电头就没事儿。在日本,哪怕只用掉1日元的电,理论上也能被算作窃盗罪。
根据日本刑法第235条,偷窃他人财物,无论金额大小,都是犯罪,最高可判10年监禁或者罚款50万日元。而刑法第245条更进一步明确,电力被视为有形财物。
所以,就算只是用公共插座充了手机,耗掉极少量的电,也符合窃盗罪的构成要件。事实上,在包括新加坡、英国、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未经许可在公共场所插电,都有法律上的风险。新加坡甚至规定“非法用电”可能触犯“破坏公共财产法”,严重者甚至可处以鞭刑。
别觉得夸张,日本现实中确实有不少类似案例:
2003年,东京一男子在甜甜圈店偷偷给手机充电,消耗电费不足1日元,仍被警方调查。
2004年,名古屋一男子在电话亭用插座充笔记本电脑,电费不到1日元,同样被送检。
2010年,大阪,一名被停电的男子私接公共电源看电视,用电仅2.5日元,最后法院判他一年监禁,缓刑三年。
在日本,法律强调的是行为性质,不是电量大小。未经允许动用别人的电力资源,就是侵害财产权。而且日本很多公共场所(比如车站、图书馆、厕所)的插座,本来就是留给清洁工、紧急设备使用的,不是给普通人随便插电的。
随意使用,一方面可能引发过载、短路等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场地方的电费负担。
因此,在日本旅游想充电,得看看有无标识,先问清楚有没有许可。事实上也有非常多场所提供插座服务:连锁咖啡馆(如星巴克)、机场、巴士、饭店、甚至部分便利店和电车车厢内,都配有供客人使用的充电口。差别在于,有的地方设有明确标识允许使用,而有的(如图片中有防止他人充电塞在上面的电源橡胶套在地上)则是为工作人员或设备保留的。
争议点确实存在,但这本应是关于“使用范围”的讨论,而不是对某个群体的羞辱。
这次的事情里,最让人反感的不是讨论“偷电是否违法”,而是@hezuruy赤裸裸的种族攻击。他的原文直接点名“中国人”,并下狠话:“守不了规矩就滚回去”,整个语气里充满了仇视与排外情绪。
而且,他也没证据能证明照片中的人一定是中国游客。完全是先入为主,然后大肆渲染。
事实上,这位网红早就因为反复针对中国游客、操弄民族情绪而臭名昭著。
奈良鹿事件:去年,他造谣说中国游客“殴打奈良小鹿”,实际上只是一名游客被鹿撞了一下,做出防卫动作。事后被扒出他刻意剪辑视频、断章取义,激化了日本网友的情绪,甚至引起警察介入。
“偷电”照片旧照重炒:有人发现,这张“偷电”照片其实早在去年就发过一次。这次重新拿出来,明显是故意“炒冷饭”,趁机挑起事端炒作流量。
这些年为了吸引外国游客,日本政府推出各种便利措施,但社会接纳外来文化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尤其是传统保守的日本人,表面上彬彬有礼,内心却对“外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距离感。当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引发小摩擦时,本就压抑的情绪就容易被像@hezuruy这样的人操纵,迅速爆发。
更关键的是,日本的公共设施设计本来就没考虑大规模游客。比如很多地方的电源插口,原本就是紧急用,不像中国高铁站、机场,处处都配有免费充电区。
所以,文化误会在所难免,真正的问题在于,面对文化冲突,是选择理解沟通,还是煽动仇恨?
当然,在日本,未经许可使用公共电源,确实不对。出国旅游,尊重当地规则,是基本素养。但同时,像@hezuruy这种故意带节奏、渲染仇外、博取流量的人,比偷电本身恶劣一百倍。
更何况,在中国,随处可见的免费充电区,早就成了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对于很多中国游客来说,在公共场所给手机充电是很自然的事,根本不会想到在日本这样的小动作可能构成犯罪。
这并不是素质低,而是中日文化认知上的差异。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加强提示、完善设施,而不是动不动就扣帽子、骂人“滚回国”。
说到底,@hezuruy不过是靠挑起民族情绪刷存在感的流量怪。今天是针对中国游客,明天可能换成印度人、韩国人,甚至是自己的同胞。这种人,赚来的只是一时的热度,但迟早会因为失控言论、违法行为,自食其果。
当外国游客怀抱美好的憧憬,来到日本这个陌生国家旅游,在旅途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课,以免旅游途中因不知晓当地风土人情,而不慎触法,到时人在异乡,孤立无援,必定倍感酸楚。对陌生地区心存敬畏,才能保护好自己和同行的家人,确保旅程顺利。
内容来源 日本这些事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