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随礼是人与人之间表达心意、维系关系的一种方式。婚丧嫁娶、乔迁生子,大家凑个热闹,送上一份祝福或安慰。可随着年龄增长,不少老人发现,有些礼越随越累,钱花出去了,心也跟着疲惫。人老了,精力和财力都不比从前,这三种 “礼”,真的没必要再随,省下钱和精力,才能让晚年过得更舒心。

多年不联系的 “熟人” 的礼



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生活结识了不少人,加了联系方式,偶尔也会聊上几句。可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各奔东西,渐渐没了交集。突然有一天,收到对方的消息,不是问候叙旧,而是邀请参加婚礼、生日宴,这样的 “礼”,随得实在憋屈。

李大爷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年轻时一起打过工的工友,已经二十多年没联系,突然通过微信给他发了儿子结婚的请柬。李大爷对这位工友的近况一无所知,甚至连对方长什么样都快记不清了,但碍于面子,还是硬着头皮随了 500 块钱。结果婚礼当天,除了打个照面,两人几乎没什么交流。像这种多年不联系的 “熟人”,彼此的生活早已没有交集,强行随礼,不过是花钱买个 “面子情”,对双方关系的维系也没有实际意义。人老了,就别再为了所谓的面子,浪费钱和精力了。

充满攀比意味的礼



有些场合的随礼,本是为了表达祝福,可渐渐变了味儿,成了互相攀比的 “战场”。你随 500,我就随 800;你送高档礼品,我就送更贵的,礼越随越大,感情却越来越淡。对于老人来说,退休金有限,参与这样的攀比,只会给自己增加经济负担。

王阿姨住在一个老旧小区,小区里的老太太们经常凑在一起聊家长里短。谁家孩子结婚、孙子满月,大家都会随礼。可慢慢地,随礼金额越来越高,还暗中攀比。有一次,一位老太太孙子办百日宴,其他人都随了 1000 块,王阿姨退休金不高,本想随 500 块,却担心被人说闲话,只好咬咬牙也随了 1000。这样充满攀比意味的礼,不仅让王阿姨心疼钱,心里也憋了一肚子气。人老了,应该远离这种不健康的社交风气,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心意就好,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

不走心的 “人情债”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把随礼当成一种 “投资”,觉得今天我给你随礼,明天你就得还回来。在这种心态下,他们的随礼并不是真心祝福,而是为了以后得到回报。当老人遇到这样不走心的 “人情债”,真的没必要再回应。

赵奶奶的邻居是个爱占便宜的人,每次自家有个大事小情,就热情地邀请赵奶奶参加,赵奶奶碍于邻里关系,都会随礼。可等赵奶奶家有事儿时,这位邻居要么找借口不来,要么随便应付一下。时间长了,赵奶奶看清了她的为人。后来,再收到这位邻居的邀请,赵奶奶果断拒绝。这种只想着索取,从不真心付出的 “人情债”,随得越多,越让人心寒。人老了,就该把精力放在值得的人和事上,别再为了不值得的人浪费感情和金钱。

人老了,生活应该做减法。那些多年不联系的 “熟人” 的礼、充满攀比意味的礼、不走心的 “人情债”,能不随就不随。省下钱,可以给自己买点营养品、添置几件新衣服;省下精力,可以多陪陪家人、和老友聊聊天。学会拒绝不必要的随礼,才能让晚年生活更轻松、更自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