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刑侦史上,“12.9郑州特大银行抢劫案”**曾震惊全国。主犯**张书海**,一个曾经的退伍军人、村主任,因仕途受挫、生意失败,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他不仅自己沦为悍匪,还拉上儿子、妹妹、侄子等人,组建了一个家族式犯罪团伙,在短短几年内制造多起银行劫案,最终导致**6人被判处死刑**。

本文将详细还原张书海如何从一名“好村官”堕落为冷血劫匪,以及警方如何从一枚门锁包装盒入手,最终破获这起轰动全国的大案。



一、从“兵王”到村主任:张书海的早年经历

张书海,1955年出生于河南平顶山叶县夏李乡侯庄村。由于家境贫困,他从小就渴望出人头地。1971年,年仅16岁的他虚报年龄参军,被分配到辽宁某部队警卫连。

在部队里,张书海表现优异,尤其擅长爆破技术,曾获得师级“全能冠军”。战友们甚至开玩笑说:“你要是生在战争年代,说不定能当将军!”

1976年,张书海退伍回乡,凭借军人身份当上了村里的**民兵营长**,后来又升任**村主任**。在任期间,他修桥铺路、架设电线,一度被村民视为“能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村里开始流传他**贪污公款**的传言——尽管账目从未公开,但他家却盖起了村里第一栋青砖平房。



仕途受挫、经商失败:张书海的“黑化”之路

1980年代末,张书海试图竞选**副乡长**,为此四处送礼打点。然而,最终胜出的人比他**花了更多的钱**,这让他深受打击。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

1990年代,全国掀起“下海潮”,张书海也辞去村主任职务,南下经商。他先后倒卖**麝香**、开**照相馆**、卖**粉皮**、摆摊卖**皮鞋**,但全都以失败告终。1995年,他投奔在郑州开诊所的妹妹**张玉萍**,合伙做小商品生意,结果依然赔得血本无归。

更糟糕的是,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这让他陷入绝望。想到母亲因糖尿病痛苦离世,他害怕自己也会早早死去,而家人将无依无靠。

**“既然赚不到钱,那就抢!”**——这个疯狂的念头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



第一次抢劫:从个体户到银行大劫案

1996年11月27日,张书海带着侄子**张小马**,持猎枪闯入郑州中原区万福花园一户人家,抢走**1.5万元现金**和一部相机。这次“小试牛刀”让他尝到了甜头。

1997年,他拉拢儿子**张宏超**(河南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学生)入伙,并让儿子找来同学**张世镜**、**乔红军**(均为郑州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同年11月19日,他们抢劫郑州淮河路电信营业厅,抢走**37.6万元**。

然而,张书海对同伙并不信任。他偷偷将部分100元面额换成10元,谎称只抢到9万元,自己独吞30多万。

1999年3月3日,他们又抢劫郑州建设银行储蓄所,但因银行现金已转移,仅抢到**5.5万元**。



惊天大案:2000年“12.9银行劫案”

2000年12月9日下午4点30分,张书海团伙闯入郑州**银基商贸城广发银行**。

- 张书海用自制炸弹炸开防弹玻璃,随后持猎枪控制现场。

- 张世镜、乔红军翻入柜台,抢走**208万元现金**。

- 张宏超持仿真枪放风。

- 银行保安常玉杰试图阻拦,被张书海一枪爆头,当场死亡。

整个抢劫过程仅**4分36秒**,劫匪随后骑自行车逃离现场。



警方破案:一枚门锁包装盒成关键线索

案发后,郑州警方成立**1400人专案组**,悬赏50万元征集线索。

警方在现场发现:

- 5枚未引爆的炸弹

- “灵贵”牌榉木球形门锁包装盒

2001年6月12日,民警排查至郑州绿城花园24号楼时,发现住户张书海家的三个房门都安装了“灵贵”牌门锁。

警方提取张书海指纹,比对后发现与案发现场一致。随后,在其家中搜出:

- 27万元现金

- 五连发猎枪

- 250多发子弹

张书海最终在老家叶县落网,其团伙成员也相继被捕。



结局:6人死刑,家族覆灭

2001年8月,法院判决:

- 张书海(主犯)——死刑

- 张宏超(儿子)——死刑

- 张世镜(同伙)——死刑

- 乔红军(同伙)——死刑

- 张玉萍(妹妹)——死刑

- 张小马(侄子)——死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