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到红军长征途中的著名战役,飞夺泸定桥必有一席之地。
飞夺泸定桥
1935年,为了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的意图,红军战士们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支持下,冒雨昼夜疾驰240里,顶着枪林弹雨匍匐在拆了桥板的泸定桥上,一边前进一边英勇战斗,最终奇绝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
因此战的结果太过匪夷所思,有人提出了各种质疑,其中一个就是:守桥的川军为什么不炸桥?
要知道,如果把桥炸了,红军的实力再怎么强,也不能长出翅膀飞过大渡河,甚至,他们还有可能全军覆没。
但是,守桥的刘文辉并没有这么做,为何?
刘文辉
有人认为,刘文辉之所以没有炸桥,是和红军达成了某种“默契”,真相果真如此吗?这场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又有哪些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呢?
血战泸定桥:大渡河上的生死较量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铁索桥,桥面铺了木板,两边是粗壮的铁索,脚下就是波浪滔滔的大渡河。
旅游旺季的时候,桥头坐满了老百姓,热情地向游客兜售当地特产。
远道而来的游客们站在桥上,紧紧抓住铁链,享受着桥身摇晃带来的刺激感,尖叫声夹杂着笑声,乐趣十足。
此时的泸定桥,充满了岁月静好的和平安乐,但88年前的它,却是一番腥风血雨的模样,单薄的桥身,关系着一支队伍的生死存亡。
1935年5月,红军开始进攻会理,在四渡赤水,转战川南,巧渡金沙江之后,红军的优势逐渐扩大,然而,会理一战,又让红军陷入了生死边缘。
整整六天,红军都没有攻下会理,最终只能撤围北上,但北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横亘在红军面前的是一道天堑——大渡河。
大渡河总长一千多公里,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河水湍急,暗流涌动,太平天国的石达开部队曾经过此地,数万将士全军覆没,是名副其实的绝命之地。
但是,革命,就是要走别人不敢走的路,从安顺场渡河失败后,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共领导人下达了抢占泸定桥的命令。
出战部队分为左纵队和右纵队,左纵队由林彪带领,沿大渡河右岸前进,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右纵队则沿大渡河左岸前进。
刘伯承和聂荣臻
两支纵队互相策应,左右夹击,势要抢占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红军就可能被消灭。”
毛主席曾强调此战的重要性,所以,这次的行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另一边,蒋介石也在调兵遣将,他打算借大渡河这道天险,全歼中央红军,好巧不巧,接到守桥任务的就是不久前被红军爆了粮仓的刘文辉部。
刘文辉一点儿也不想接这个烫手山芋,他的参谋长刘伯言提出建议:趁机向蒋介石要枪要弹,对红军只要据险阻断其去路,等待蒋介石的追兵到了即算胜利。
刘文辉深以为然,毕竟川军就是这样的,打仗应付一下,算账计较一下。
想通了的刘文辉心中就有数了:他打算趁红军还没到,先把桥板拆了,用最小的代价阻拦红军渡河。
于是,5月28日傍晚,国民党先遣部队到达泸定桥后,便派出一部分士兵去拆桥板,其他人扼守桥的两端,并构筑防御工事。
倒霉的是,拆桥板的工作刚开始没多久就下起了雨,进度一下子变得缓慢了。
入夜,守桥士兵继续拆桥板,增援部队周桂三营则沿河北上,途中,他发现对岸还有一条游动的“火龙”,速度极快。
难道是兄弟部队?周桂三想着,便让人吹响军号,扯着嗓子问:“啥子部队啊?”
对面听到问话,报出了番号、军号等联络信息,周桂三松了口气,原来真的是友军,其实,这支部队并不是国民党军队,而是红军的左纵队前锋——红二师四团。
不久前,红四团接到了红一军团的命令:
“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红四团
兵贵神速,红四团立刻开始急行军,安顺场距离泸定桥320里,他们昨天已经走了80里,剩下的240里要在一天内走完,任务何其艰巨!
而且,这条路地势险峻,一边是悬崖陡壁,一边是奔腾咆哮,怒吼不息的大渡河,再加上当时还下着大雨,坎坷的山路泥泞不堪,湿滑无比,一不小心就会跌落河中。
雪上加霜的是,红四团和敌军的增援部队狭路相逢了,两支队伍几乎是隔着河赛跑。
情势危急,稍有不慎就会兵戎相见,关键时刻,红四团的领导灵机一动,也学着周桂三点起了火把。
接着,他派出一名四川战士充当“喊话员”,又从俘虏口中熟悉了川军的番号及联络信号,装作国民党军队,周桂三果然上当,一场生死交锋就这样化于无形。
国民党军队
河对岸的周桂三丝毫不知自己和红军擦肩而过。他紧赶慢赶地到达泸定桥后,也命令手下拆桥板。
但是,桥板十分坚固,徒手拆的难度极大,再加上此时已至深夜,士兵们全身湿透,疲惫不堪,还有人犯了鸦片瘾,昏昏欲睡,拆桥板的效率非常低,拆了一夜都没拆完。
这边的“拆桥板工程队”在磨洋工,那边的红军在经过一个昼夜的急行军之后已经到达了战场,并悄无声息地解决掉了守在西桥头的守军。
此时,东桥头的李全山团部刚刚部署完成,就看见对面冒出了红军的身影,他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仓促应战,夺桥之战正式打响。
一时间,枪声与炮声混在一起,号角声和喊杀声连成一片,子弹撕裂了空气,几乎是擦着头皮飞过,金属弹头打在铁索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还溅起了火花。
红军的装备不太好,川军的装备更差,激战没多久,东桥头的守军就被红军强大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
但即便如此,他们认为红军要过桥也是难于登天,桥板都拆了一大半了,红军怎么过来?
红军自然是没有翅膀的,但他们有必胜的信念和悍不畏死的勇气,29日下午四点,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一支由22名英雄士兵组成的突击队光荣诞生。
他们手持冲锋枪,腰缠手榴弹,背上挂着一把马刀,迎着杀气腾腾的子弹雨迅速冲上桥面。
突击队员们先是骑坐在两根铁索上,然后趴下身体,手脚并用地夹紧身下的铁索,速度极快地往前爬。
突击队的身后跟着一队战士,他们一边弯腰铺桥板,一边攀着铁索,朝对岸的敌人射击。
红四团也在此时发起了总攻,整个团的司号员齐吹冲锋号,所有机枪武器一刻不停地疯狂输出,带着雷霆万钧之势扑向对岸。
稳坐钓鱼台的国民党守军被打得七零八落,四散而逃,刘文辉也急得手心冒汗。
他本以为,拆了桥板就可以阻拦红军,但万万没想到,红军“不走寻常路”,居然顶着炮火,攀着铁索过河,一个个都不要命了吗?
刘文辉压下心慌,想到了蒋介石给他下达的一道命令:万不得已之时,就把桥炸了。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虽然很歹毒,但是非常有用,如果刘文辉真的把桥炸了,红军渡江将难于上青天,然而,刘文辉并没有炸桥,为什么?
刘文辉
火烧泸定桥:最后的胜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刘文辉这个人。
刘文辉是四川本地人,在川地盘踞多年,曾和侄儿刘湘争夺四川统治者的地位,史称“二刘争川”。
“二刘争川”以刘文辉战败为结局,看在都是亲戚的份儿上,刘湘没有对他赶尽杀绝,还打算等西康建省了让他去当省主席。
捡了一条命,刘文辉也懂得见好就收,他老老实实地待在雅安,总算在这里站稳了脚跟,也就是在这时,蒋介石找上了他。
此时,恰逢红军北上,蒋介石一边想排除异己,一边又想“围剿”红军,于是,他想了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让刘湘和刘文辉带兵“围剿”红军。
刘湘
当然,蒋介石也不敢把如此重要的任务单独交给刘家叔侄,所以他又派了嫡系薛岳率中央军跟踪追击。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了,蒋介石打的什么算盘,刘文辉一清二楚,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让他和蒋介石对着干,他也没那个实力,只能应下这份差事。
那段时间的刘文辉十分焦灼,他既担心蒋介石趁机吃掉他好不容易养起来的兵,又怕红军将他的地盘占了。
开打的前几天,他才心不甘情不愿地遵照蒋介石的命令,硬着头皮去督战。
所以,刘文辉对蒋介石并不忠诚,也不信任,接到炸桥命令后,他不仅没有立即执行,还觉得蒋介石在坑他,为什么这么说?
泸定桥位于茶马古道的核心地带,是四川进入西藏的咽喉要道,也是两岸居民进行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重要枢纽,对川藏两地至关重要。
如果刘文辉真的把桥炸了,就是自毁长城,会引起民愤,被人戳着脊梁骨骂,这样一来,他的仕途,乃至性命都会全部玩完。
而且,泸定桥一旦被炸,最后肯定还是要修的,而刘文辉作为未来的西康省主席,这事儿还是要落到他头上,到时候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是无法估量的,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傻子才干。
刘文辉想到此处,恨恨地磨了磨牙,再次把蒋介石臭骂一顿,他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应付蒋介石的办法:火烧泸定桥。
泸定桥由铁索建成,用火烧不会伤其根本,还能阻拦红军过桥,真是妙哉。
于是,就在红军突击队即将到达东桥头时,对面窜起了一道灼热的火墙。
不得不说,这火烧起来的时机实在有点莫名其妙,刘文辉也是棋差一招,如果他一开始就采用这个办法,将桥板完全烧透,将铁链全部烧红,红军过桥就难上加难了。
但是,红军的突击队此时已经逼近东桥头,战斗也到了最后阶段,再放火烧桥已是无力回天,无法挽回颓势了。
果然,突击队的战士们见到熊熊燃烧的大火时不仅没有退缩,反而铆足了劲儿往前冲。他们高喊着口号,奋不顾身地穿过火墙和敌人贴身肉搏。
后面的战士见状,不顾烧得发烫的铁索,抓着铁链迅速前进。
被火烫过的铁索温度很高,手放上去就留下大小不一的水疱,钻心地疼。
没有人将这点疼痛放在眼里,勇士们顶着枪林弹雨,穿过血与火组成的层层火力网,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顿时,冲锋的号角声、枪炮声、喊杀声响彻两岸,交织成一首热血沸腾的战歌,催人奋进。
刘文辉没想到红军的战斗力这么强,在他们的两面夹击下,李全山被打得怀疑人生,战斗意志崩溃得所剩无几,偏偏他还求助无门,因为增援的袁国瑞旅部正和东岸的红一师激战,不能脱身。
进退两难之下,李全山打电话给袁国瑞,问他接下来怎么办。
“我们这里也很紧张!”袁国瑞只说了这一句话,他甚至没给李全山任何指示。
李全山的心凉了半截,看着势不可挡的红军,他果断地率部撤退,弃桥而逃。
黄昏时分,战斗结束,红军成功占领泸定城。
有人欢喜有人忧,就在红军为胜利欢呼时,刘文辉却是乌云罩顶,他的部队损失惨重,他因守桥不力,被扣了个“一味敷衍,实未遵办”的帽子,被记大过一次。
最重要的是,经此一战,蒋介石对他越发不满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的报复也姗姗来迟。
此时,出川抗日的刘湘已经战死,蒋介石再无顾忌,他撤销了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并将自己的亲信张群扶上了四川省主席之位。
蒋介石的咄咄逼人,让刘文辉惶惶不可终日,他很清楚,自己对蒋介石毫无胜算,该怎么保命呢?他想到了共产党。
于是,在亲友的牵线搭桥下,刘文辉弃暗投明,走上了“亲共”的道路。
1949年12月,刘文辉正式和国民党断绝关系,协助红军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西康省。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场意义重大的投诚保障了刘文辉安稳的晚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林业部部长,为中国林业的发展殚精竭虑。
1976年6月,刘文辉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泸定桥一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我军指挥有方,英勇善战,以及拥有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之外,还有刘文辉的“神助攻”。
如果他执行了蒋介石的炸桥命令,那么红军很有可能被消灭,革命将陷入生死未卜的险境之中。
晚年的刘文辉
所幸,蒋介石和刘文辉相看两厌,谁也不服谁,彼此都不信任的情况下,刘文辉自然不会对蒋介石言听计从。
上行下效,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没有丝毫战斗意志,不打败仗才怪。
所以,泸定桥一战,国民党失败是必然的结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位者不得人心,也就不能怪下面的人“阳奉阴违”了。
参考资料:
1. 人民政协报-原川军将领回忆飞夺泸定桥之战
http://dzb.rmzxb.com.cn/rmzxbPaper/pc/con/202207/21/content_28042.html
2. 人民日报-红军飞夺泸定桥靠与军阀达成默契?人民日报驳斥
https://www.chinanews.com.cn/m/mil/2016/10-14/8031427.shtml
3. 中国青年报-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http://news.cyol.com/app/2019-08/02/content_18096757.htm
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飞夺泸定桥: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102/c421684-30500281.html
5. 中国农业大学-百年大党的100个故事:飞夺泸定桥
https://news.cau.edu.cn/art/2021/8/29/art_8779_786942.html
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文物中的红色基因•艰苦奋斗 | 红军强夺泸定桥时桥上的铁索链
http://v.ccdi.gov.cn/2022/03/07/VIDEaVys7iPfnr63s3GD8gqa220307.shtml
7.今日头条:中华网军事《1935,如果敌人炸毁泸定桥,红军可能全军覆没,为何刘文辉没炸?》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80799409972314643/?channel=&source=search_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