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多年前某医院悬挂的"庆祝我院住院病人突破4万人次"横幅照片,再次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这幅本应出现在商场开业或企业庆典中的喜庆横幅,赫然出现在救死扶伤的医疗机构,其违和感令人深思。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它折射出我国医疗体系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部分医疗机构正在将患者数量异化为"业绩指标",这种价值扭曲正在侵蚀医疗行业的本质。
在中国传统医学伦理中,"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的医训流传千年。明代医家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就曾告诫:"医者当以济世为心,不以利欲为念。"这种以患者健康为本的价值观,构成了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然而,当现代医院将门诊量、住院率等量化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标准时,传统医德与现代管理制度之间就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从表面看,医院庆祝病人数量增长似乎无可厚非。在现行医疗体制下,患者数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收入水平、资源配置和行业地位。某省级三甲医院的年度报告显示,其将"年门诊量突破200万人次"作为重要成就放在首页展示,而对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的描述则被放在报告末尾。这种本末倒置的呈现方式,暴露出医院管理层的价值取向。
深入分析这种现象,我们会发现其背后存在多种驱动因素。首先是财政补偿机制的不完善。数据显示,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拨款仅占其总收入的10%左右,其余90%需要靠医疗服务收入来弥补。这种"以药养医""以检养医"的运营模式,必然导致医院追求患者数量最大化。其次是绩效考核的导向偏差。在某省开展的医疗质量评估中,经济指标权重高达40%,而医疗质量指标仅占25%。这种考核机制直接诱导医院将工作重点放在创收而非医疗服务上。
过度医疗的后果已经显现。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三甲医院的住院患者中,不必要的检查项目占比达28%,过度用药情况占比23%。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可能带来健康风险。某患者因轻微咳嗽就诊,却被要求进行CT、支气管镜等多项检查,最终医疗费用高达5000余元。类似案例的频发,正在不断消耗患者对医疗系统的信任。
从社会层面看,这种"病人经济"思维正在产生深远影响。当医院公开庆祝患者数量增长时,实际上是在向社会传递"生病是好事"的错误信号。这与健康中国战略倡导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背道而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价值观正在形成恶性循环:医院为创收鼓励多检查→患者负担加重导致信任度下降→医生采取防御性医疗→进一步推高医疗成本。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系统性的制度改革。首要的是重构医院评价体系。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试点"价值医疗"评价体系,将治愈率、复诊率等质量指标权重提高到60%,实施一年后,该院过度医疗投诉下降42%,患者满意度提升15个百分点。其次是完善补偿机制。福建省在三明医改中推行"全员目标年薪制",使医生收入与经济效益脱钩,改革后该地区医疗费用增长率从18%降至6%。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关乎生命健康这一最基本的人权。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医疗体系的定位。医院不应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医生也不应是创收工具。只有回归"医者仁心"的本质,重建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我们的医疗机构不再为"门庭若市"而沾沾自喜,当"药架生尘"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时,才是医疗体系真正成熟的标志。这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改革,更需要整个社会医疗价值观的重塑。毕竟,一个健康的医疗生态,应该以让民众少生病、不生病为最高成就,而非相反。
2025年4月29日写于西安南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