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重启对华“关税战”的号角吹响后,一个令人玩味的场景出现了: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集体沉默,沙特、阿联酋等新兴经济体则公开表态“反对经济阵营化”。与此同时,一段尘封近两年的采访视频被全球网友翻出,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2023年9月,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采访时,用一句直白到近乎锋利的论断,道破了当今国际秩序的核心逻辑:“如果中国垮了,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会垮,甚至包括美国。”


这一表态绝非政客的即兴发挥。两年后的今天回看,它既折射出中沙关系的战略深化,更揭示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层变迁。

在福克斯新闻的镜头前,萨勒曼王储罕见地以直白语言点破全球经济的脆弱性。他特意强调中国“拥有超过10亿人口,占全球GDP的13%-14%”,这组数据在2025年已演变为更惊人的现实:中国GDP占全球比重突破18%,工业产值独占35%的全球份额,相当于“美国+德国+日本”三强之和。沙特作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每日有136万桶原油流向中国炼厂,这种深度绑定让王储比多数政治家更早感知到中国经济脉搏的跳动。


王储的预警并非空穴来风。今年4月,当特朗普政府挥舞“对等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累计145%的惩罚性关税时,全球供应链瞬间绷紧。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不降反增,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在欧洲市场份额逆势突破12%,直接冲击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的本土防线。更令世界愕然的是,中国芯片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中低端芯片以“价格屠夫”姿态横扫东南亚市场,迫使台积电、三星紧急调整产能布局。

沙特王储这番论断的背后,是沙特对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刻观察。2023年3月,中沙签署价值100亿美元的石油炼化合作协议时,沙特财政大臣直言:“中国工厂的机器每多转一圈,沙特的油田就能多抽一桶油。”这种实体经济层面的共生关系,在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试图切断对华供应链时,立刻显现出反作用力——韩国半导体企业因失去中国市场股价暴跌,德国汽车工会公开抗议“对华脱钩等于集体失业”。


沙特王储的发言之所以在2025年再度翻红,恰恰因为它预言了当下国际社会的集体焦虑。当特朗普团队扬言“对华全面竞争”时,德国总理朔尔茨带着12家车企代表团紧急访华,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疾呼“拒绝选边站队”——这些反应与沙特王储两年前的警告形成奇妙共振:没有国家能承受与中国经济“硬脱钩”的代价。

2025年全球经济的动荡,验证了王储的远见。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美股单日蒸发3万亿美元,但中国出口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市场对冲,对东盟出口逆势增长18%。更值得玩味的是,当美国将中国芯片列入管制清单,中国却向全球出口了2981亿块芯片,中低端芯片以“白菜价”策略,倒逼高通、英特尔启动价格战。


这种韧性源自中国经济的“双循环”结构。2023年中国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60.2%,消费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当沙特王储参观上海进博会时,展馆内的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设备、生物医药产品,展现的不仅是制造能力,更是未来产业的定义权。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沙特王储的警告已不再是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从吉达到深圳的货轮昼夜不停,从中东到拉美的基建工地彻夜灯火,中国制造的触角早已编织进全球经济的神经末梢。当西方政客仍在纠结“脱钩”还是“再挂钩”,世界经济这艘巨轮,正沿着中国开辟的新航道破浪前行。或许正如王储在采访尾声所言:“沙特是如此之大,全世界任何国家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联系——而中国,正是那个让联系成为可能的支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