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以“国家紧急状态”为由,宣布对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无差别关税战”,引发各国强烈反弹,反美浪潮持续升级。美国单边关税政策引发全球震荡
关税覆盖范围与力度:美国对全球设立10%“基准关税”,并针对特定国家加征额外关税:中国(累计54%)、欧盟(20%)、英国(10%)、日本(24%)、韩国(25%)、印度(26%)、越南(46%)等。白宫宣称此举为“经济独立宣言”,旨在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但被多国批评为“动摇国际贸易根基”。
关税战背后的动因: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每年约700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缓解36万亿美元国债压力,并借“美国优先”政策吸引选民支持中期选举。美国财长贝森特威胁各国“冷静对待”,若实施报复将导致局势升级。
全球反制措施加速多极化趋势,传统盟友集体反叛:欧盟启动WTO诉讼程序,英国公布针对8000类商品的400页报复清单。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同步宣布反制措施,德国总理朔尔茨斥责美国“经济自杀”。
新兴经济体联合应对: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等“金砖国家”加速形成反美联盟,共同抵制美国关税政策。中日韩重启对话机制,推动区域供应链重构以规避关税冲击。
中东局势复杂化:伊朗借机提升浓缩铀纯度至60%,胡塞武装以低成本导弹击落美军无人机,牵制美国军事资源。
全球经济与政治连锁反应,直接经济冲击:世贸组织预测全球贸易量将萎缩3.5%,汽车、半导体、农产品等领域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剧。美国本土通胀压力激增,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四月下滑,特斯拉等企业公开反对关税政策。
历史教训重演风险:经济学家警告此次关税战堪比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可能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美国正将自己变成全球公敌”,多国加速推进去美元化进程。
当前局势凸显美国单边主义与多边体系的剧烈碰撞,各国在反制美国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面临深度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