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林芳,今年42岁,初中文化,结婚已经有17年了。

家里住在一个小县城,房子是老公婚前买的二手房,虽然旧了点,但好歹是个家。

我平时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一个月三千多块钱,老公在本地一家汽修厂上班,工资五六千,忙的时候能拿七八千。


我们有一儿一女,儿子上初三,正是花钱最多的时候,女儿才上小学五年级。

我公公早些年就走了,婆婆一个人在老家农村生活。

一直以来,婆婆都住在老宅里,种点菜、养几只鸡,自给自足。


我们每年过年会接她来县城住几天,但时间不长,她总说住不惯。

我们小两口也一直想着,等她年纪大了,实在干不动了,就接她过来一起住,尽点孝心。

可真正把人接进门,才知道, 养老不是一句“孝顺”那么简单 ,尤其是,当一个家庭已经负重前行时,再加上一份沉重的责任,有时候,真的不是不愿意,而是 力不从心


02

事情的起因,是去年婆婆突然摔了一跤。

那天傍晚,我正在超市排货,老公一个电话打过来说:“妈摔了,邻居打电话说她在地上躺了半天才被人扶起来,咱们得接她过来住一段时间。”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不是我不想接,而是我们的现实状况真不允许。


家里两个孩子一个比一个花钱,房贷还剩下五年,我自己工资不高,老公也要拼命加班,每个月就剩个千把块,还要攒学费、生活费。

可婆婆那边确实也不能一个人住了,老房子年久失修,摔一跤没人管,后果不堪设想。

“接吧,接来吧,实在不行就想办法挤一挤。”我叹了口气。


第二天,老公开车把婆婆接来了。她拎着一个陈旧的编织袋,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服,还有一叠用橡皮筋绑着的存折。

她进门第一句话就是:“我这把年纪了,也不能老麻烦邻居。你们也长大了,是时候该你们养我了。”

我点点头,嘴上应着:“妈您说的也是,您就放心住下来吧。”

婆婆这次来,带来了她的“全部家当”——她每个月的养老金。


“我现在一个月有八百五,虽然不多,但也不是啥都不出。你们该花就花,别担心我。”

我接过存折一看,余额才三千多块。我心里有点惊讶,问她:“妈,您这些年不是也一直有养老金吗?怎么就剩下这些?”

婆婆摆摆手:“哎呀,之前拿去借给你小叔子买摩托了,他说年底还,现在也没动静。”

我心里顿时有点不舒服。小叔子比我们小七岁,在外面打工,老婆也是个不着家的,两个孩子都扔给丈母娘带。他们家是出了名的“能花钱”,但没听说还过钱。

我没多说,心想着,反正日子得过,咱们忍一忍、撑一撑,总归是亲妈,养老是应该的。

可我没想到,真正麻烦的是从婆婆住下来的第三天开始。

她开始“主导”厨房,说我们吃得太油、太浪费,她那套老家的节省方式搬过来,做菜不放油,饭菜不剩就不让下一顿做新的。

孩子们吃不习惯,天天喊饿。我女儿有一次放学回来偷偷跟我说:“妈妈,我不喜欢奶奶做的饭,像猪食。”我一听,赶紧瞪了她一眼:“不能这么说奶奶,奶奶是长辈。”

可我心里也明白,婆婆做的饭,连我这个大人都咽不下去。

她还经常指责我不上进,说女人就该在家带孩子,什么收银员,赚几个钱,不如回家自己种菜、养鸡。

我咬着牙忍了,觉得她是老年人,说话不讲究。

可我没想到,最让我心寒的一件事发生了。

有天晚饭后,婆婆坐在沙发上对我说:“芳啊,我发现你们这个家,太浪费了,光我在这几天,电费都多了四块。我看你们也不容易,这样吧,我每个月给你们五百块,剩下的三百五我留着自己用。”

我听了笑笑,也没说什么。

可第二天早上,她又把我拉到厨房,说:“芳啊,我想了想,五百还是太多了,我每个月留五百,你们拿三百五就行。”她说这话的时候很自然,仿佛我们是来“领钱”的。

我第一次感受到一种被“施舍”的感觉。

而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有一次我实在太累,晚上下班回来,婆婆一边啃着瓜子一边说:“你这人啊,就是不懂事,家里又不是饭店,干嘛天天这么晚回来?女人该守家。”

我压了一肚子火,终于没忍住,说:“妈,我这不是为了这个家挣钱吗?不然咱们吃什么?”

她冷笑了一声:“你们那点工资,让我都不敢洗澡,热水都不舍得开。”

那天晚上,我彻底崩溃了。老公一开始还劝我:“妈年纪大了,说话不中听,你别往心里去。”可我看到他脸上的疲惫,也知道他夹在中间也不好受。

我们开始争吵,争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关于孩子的补习班。

儿子要上课外英语班,一个学期三千块,我说我们得省着点花,婆婆却说:“都上初中了,还补啥?我以前读书连书包都没有,不也过来了?”

我说:“妈,现在不一样了,咱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她却一句话堵死我:“你们那点破工资,还想供孩子读大学?别做梦了。”

我那天晚上哭了一整晚。第二天,我做了个决定。

我跟老公说:“妈我真养不起了,我不是不想孝顺,我是真的没那个能力。”

老公沉默很久,最后点了点头:“我懂。”

于是,我们凑了两万块,给婆婆在老家修了房顶,装了热水器,还请了邻居帮忙照看她。她走的时候还不太愿意,说:“你们怕我花你们钱是不是?”

我低着头,轻声说:“妈,不是怕,是我们真的……没能力。”

03

婆婆走了,家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孩子们能吃到自己喜欢的饭,我和老公的争吵也少了。我们还是会每个月给婆婆打生活费,逢年过节也会接她来住几天。

但我明白了一件事: 孝顺,不是盲目的牺牲,而是量力而行。

我也不再自责。不是我不愿意养婆婆,而是我真的 养不起

养老,不该只是儿女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老去。那时候,我希望孩子们记得的,是我曾经为他们努力过,而不是让他们为我背上沉重的生活包袱。

这,才是真正的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