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中午,辽宁辽阳市白塔区一家名为“三里厨娘”的饭店突发火灾,短短一个多小时内,22条生命被吞噬,仅3人幸存。
这场看似普通的沿街商铺火灾,却暴露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安全体系的多重漏洞。当火舌舔舐建筑、浓烟封锁通道时,被困者并非死于火焰的直接灼烧,而是在错综复杂的“人祸”链条中走向窒息与绝望。
火灾发生于12时25分,起火点位于饭店地下一层冷库。因违规施工导致电气线路短路,火星引燃堆放的聚氨酯保温材料,火势在3分钟内突破防火分隔,沿油烟管道窜至一楼厨房和二楼包厢。此时正值午餐高峰,二楼16名顾客、4名服务员和2名后厨人员尚在用餐。
致命的是,这座二层建筑的逃生通道仅有一个宽4米的楼梯(国家标准为6米),且被燃烧倒塌的桌椅堵塞,此外,二楼所有外窗均被广告牌铁架和防盗网封死。目击者称,浓烟升腾时,有人试图用椅子砸窗逃生,但厚度达5毫米的防盗网纹丝不动。消防员抵达后,破拆这些钢制障碍物耗时近30分钟——这远超火场逃生的“黄金5分钟”。
烟雾的致命性在此次事故中尤为凸显。燃烧的聚氨酯材料释放出氰化氢、一氧化碳等剧毒气体,浓烟温度超过300℃,能在15秒内致人昏迷。尸检报告显示,22名遇难者中,19人因吸入过量有毒气体窒息死亡,仅3人死于烧伤。这印证了消防领域的一个铁律:火场中的死亡,80%源于烟雾而非明火。
事故后调查发现:这家饭店自2016年开业以来,累计被查出7次消防违规,包括消防通道堵塞、电气线路私拉乱接、未安装自动喷淋系统等,但每次均以缴纳“管理费”给物业公司后继续营业。其营业执照早在2023年就已过期,却仍在无证状态下经营两年。
这种“以罚代管”的模式并非个案。辽阳市2000余家老旧饭店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类似隐患:外窗封堵、防火分隔失效、消防栓无水压成为普遍现象。更触目惊心的是,涉事建筑所在的回迁楼项目,消防验收材料存在造假嫌疑——本应4小时耐火极限的承重墙,实际采用普通砖混结构,导致火灾发生后20分钟即发生局部坍塌。
监管链条的断裂同样体现在日常管理中。该饭店员工从未接受过消防培训,火灾发生时,厨师试图用灭火器扑救失败后,竟未及时启动应急广播系统。而本该每月巡查的社区消防站,最后一次检查记录停留在2024年6月——整整10个月的空窗期,让隐患最终酿成惨剧。
消防部门的响应速度并不迟缓。12时28分接警,12时35分首批消防车抵达,但现场状况让专业救援力量也束手无策——
首先是水源短缺,建筑周边消防栓水压不足,消防车不得不往返2公里外的河道取水,延误初期控火时机。
其次是建筑结构坍塌严重,违规加装的钢结构顶棚在高温下扭曲变形,形成封闭空间,火场温度骤升至800℃。热成像仪显示,二楼包厢区域在起火后18分钟已变成“熔炉”。
潜在的次生风险也不容小觑,饭店违规存放的12个液化气罐中,有3个发生泄漏,迫使救援人员先处理爆炸隐患。
这些困境暴露出中国老旧城区消防体系的深层矛盾:1990年代建造的回迁楼普遍存在消防设计缺陷,但改造资金缺口巨大。以辽阳市为例,2024年消防设施改造预算仅覆盖3%的危旧建筑。
幸存者小王(化名)的证词显示:火灾初期,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危险。作为后厨帮工,他回忆道:“第一股黑烟冒出来时,领班还说‘小问题,大家继续上菜’。”这种“小火可控”的侥幸心理,延误了最佳逃生时机。
行为学研究表明,火灾中人群存在显著的“从众效应”。监控画面显示,当一楼顾客开始逃离时,二楼部分食客仍在观望,误判为“演习”或“小事故”。而密闭空间内的恐慌情绪会引发非理性行为——有遇难者遗体集中在距离出口10米范围内,显示逃生过程中可能发生了踩踏。
此次事故与2023年宁夏银川烧烤店燃气爆炸(31人死亡)存在诸多共性:
1、隐患叠加
银川事故涉事店铺同样存在违规改造、通道堵塞、员工培训缺失等问题。
2、监管失效
两地涉事企业均通过“特殊渠道”规避整改,暴露基层执法中的寻租空间。
3、技术滞后
未安装价值仅500元的燃气泄漏自动切断装置,反映出中小商户安全投入的集体漠视。
回望辽阳饭店的残垣断壁,22条逝去的生命不仅是数字,更是无数个家庭的血泪。当防盗网沦为“夺命网”,当消防栓变成摆设,我们需要认识到:真正的安全,不在于事后的英勇救援,而在于事前的系统防护。唯有将每一条规范落实为钢印般的制度,才能让烟火人间不再与火魔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