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7日,在上海这座充满艺术气息与历史底蕴的城市里,一颗在艺术天空中闪耀了近一个世纪的巨星悄然陨落——我国杰出美术教育家、国画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他的离去,是中国艺术界乃至世界艺术领域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他留下的丰富艺术遗产和深远影响,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艺术的长河之中。

刘海粟1896年3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这座江南水乡孕育了他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灵动的艺术思维。他的一生,是与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紧密相连的一生,是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是我国当代艺术大师,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更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

1912年,年轻的刘海粟怀揣着对美术教育的满腔热忱与远大抱负,毅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并担任副校长,后升任校长。这一壮举,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在那个思想尚未完全解放、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刘海粟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冲破了重重束缚,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深知,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思想与灵魂的启迪,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艺术人才的关键。

1918年,刘海粟创立“天马会”,这一艺术团体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他们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共同探索艺术的新方向、新可能。同时,他还创办了《美术杂志》,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展示作品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新美术运动的发展。在1916至1926年这十年间,刘海粟更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不懈的斗争,首次确立了人体模特儿在我国美术教育中的地位。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诸多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和攻击,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理念,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动摇。他深知,人体模特儿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它是艺术家深入观察人体结构、表现人体动态、探索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途径。正是他的坚持与努力,为中国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突破,开启了中国美术教育的新纪元。

刘海粟的艺术生涯不仅局限于国内,他还积极走向世界,为中国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曾先后出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和南京艺术学院院长,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1919年和1929年,他两度赴日考察,并在日本举行个人画展,将中国的艺术魅力展现给日本民众,增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艺术交流与相互了解。1929年和1933年,他又两度赴欧考察,深入学习西方艺术的精髓,并主办了“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会”的欧洲巡展。这一展览犹如一座桥梁,将中国的现代绘画艺术带到了欧洲观众面前,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在欧洲的巡展过程中,刘海粟与当地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吸收了西方艺术的先进理念和表现手法,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他的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多元。

1933至1940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刘海粟展转于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为支援抗战义展筹款。他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唤起了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凝聚了抗日力量。他的画作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他以笔为剑,以画为旗,在异国他乡为祖国的抗战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刘海粟继续为国家的艺术事业发光发热。他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和艺术发展建言献策。1995年,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成立,这座美术馆收藏了刘海粟捐赠的他一生收藏的稀世珍品和他一生的主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刘海粟艺术生涯的见证,更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走进刘海粟美术馆,仿佛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殿堂,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刘海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刘海粟学贯中西,艺通古今。他的艺术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和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力,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国画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既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雄浑壮阔,又有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他善于运用水墨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出山水的神韵与气质;他笔下的花卉,色彩鲜艳,生机勃勃,仿佛散发着阵阵芬芳;他的人物画,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将人物的性格与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美国、意大利、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刘海粟都曾被授予各种荣誉、勋章和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国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有力证明。他出版了《海粟油画》《刘海粟油画选集》《刘海粟名画集》《刘海粟中国画近作选》等各类画册共计40多种,这些画册记录了他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成果,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他还发表了《刘海粟艺术文选》《存天阁谈艺录》《黄山谈艺录》《画学真诠》等论文,这些论文深入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为中国艺术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刘海粟先生的作品还曾出现在我国1980年10月8日发行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绘画艺术展览纪念》第一枚邮票(J60 - 1)中。这枚邮票图案采用了中国著名画家刘海粟创作的国画《黄山云海奇观》。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艺术家们钟爱的创作题材。刘海粟一生多次登临黄山,被黄山的壮丽景色所深深打动,创作了大量以黄山为主题的绘画作品。《黄山云海奇观》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J60教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艺术展览纪念)邮票

在这枚邮票的画面上,云雾萦绕,层层叠叠的峰峦时隐时现,酷似浩瀚大海中的无数岛屿,气势磅礴。刘海粟以其精湛的笔墨技巧,将黄山的云海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置身于那如梦如幻的仙境之中。那浓淡相宜的水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云海的流动与变幻,时而如轻纱般飘逸,时而如波涛般汹涌。画面中的山峰,在云雾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有的挺拔险峻,有的连绵起伏,每一座山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和神韵。

水墨淋漓的画面,配以苍劲的题字和红色印章,使画面透着一股神气。那苍劲有力的题字,不仅是画家对作品的诠释和感悟,更是他艺术个性的体现;而那鲜艳夺目的红色印章,则为画面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边饰印有淡淡的绢纹,使得这枚邮票犹如一幅经过精心装裱的中国画轴幅,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

这枚邮票的发行,不仅是对刘海粟先生艺术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次有力宣传。它让更多的人通过这小小的邮票,领略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刘海粟先生笔下黄山的壮丽与神奇。同时,它也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艺术交流的一座桥梁,让世界通过这枚邮票,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刘海粟先生的一生,是为艺术奉献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真谛,为推动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艺术作品和精神遗产将永远熠熠生辉,在中国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每当我们看到那枚印有《黄山云海奇观》的邮票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伟大的艺术大师,想起他为艺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的故事,将如同那黄山上的云海,永远在人们的心中翻腾涌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爱好者不断前行。



鸿邮艺术品拍卖会 德国1974年 为减少事故抢救伤员献血:血滴 救护车 成交价3.6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