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曾是手艺人走街串巷的营生,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便能在勾栏瓦舍间逗得众生笑中带悟。可当师承变成流量工具,当创作让位于江湖恩怨,这门“手艺行当”逐渐迷失在名利场的迷雾中。破局之道,在于回归本质——把舞台还给作品,把心思放回手艺,让“说学逗唱”的真功夫,取代“勾心斗角”的江湖气。为此,小编有三点看法:
一、以作品为尺:让“写段子”比“炒流量”更有尊严。
德云社的成功密码很简单:郭德纲在小剧场立下规矩“三天不练手生,五天不练忘光”,岳云鹏为一个“怯口”细节拜师学艺数月,张云雷把《探清水河》编成曲艺新经典。他们用扎实的作品证明:观众可以为一个精妙的“三翻四抖”买单,却不会为无聊的闹剧长久停留。
撕逼
行业需要重建“作品至上”的评价体系:
一是设立创作激励机制:借鉴戏曲界“梅花奖”,设立“相声新作品大奖”,对原创段子给予演出机会倾斜、资金扶持。就像马季当年创办“新相声大赛”,用《五官争功》等作品激活行业创造力。
二是打通舞台晋升通道:小剧场、电视台、商演等资源分配,以“新作展演场次”“观众复听率”为硬指标,让默默打磨作品的演员能“凭本事吃饭”,而非靠“混圈子上位”。
三是重塑观众审美认知:通过《相声有新人》等节目,展示“老段子新演”“传统技法创新”的魅力,引导观众关注“包袱的巧妙”而非“艺人的八卦”。当“听懂一个高级梗”成为社交谈资,流量自然会向创作者倾斜。
二、打破门户壁垒:让“相声姓相”而非“姓派”
侯宝林融合“朱派”“郭派”之长,开创“侯派”文雅风格;马季吸纳快板、小品元素,让相声跟上改革开放的节奏。这些大师的突破,皆因跳出了“门派窠臼”。如今的相声界,该让“流派”回归艺术特色,而非江湖标签:
一是推行“俱乐部联赛”模式:不分主流与民间、师承与“海清”,设立全国性相声团体联赛,以票房、观众评分、专家评审综合排名,让不同风格的演员在同个舞台竞技。就像足球联赛不看“出身”,只论“脚法”,相声演员也该用“活儿”说话。
二是建立跨门派合作机制:参考曲艺界“大合作”传统,组织不同师承的演员共同创作“拼盘节目”。比如让“马派”的幽默细腻与“常派”的冷面滑稽碰撞,或许能催生新的艺术火花。
三是淡化师承宣传口径:行业协会倡导“少提师门,多讲作品”,演员自我介绍时重点说“擅长的段子类型”而非“师承辈分”。就像常宝华所说:“观众记住的是《帽子工厂》,不是我常家的族谱。”
三、净化舆论环境:让“台下无恩怨,台上有乾坤”。
相声演员的终极战场在舞台,而非直播间和热搜榜。马三立晚年被问及同行争议时,只淡淡说:“有那吵架的功夫,不如多琢磨俩段子。”净化生态需多方合力:
一是演员自律:从“江湖人”到“手艺人”
放下“门派代言人”的包袱,明白捧哏逗哏是艺术搭档,同行是传承路上的同路人。郭德纲与姜昆近年“主流与民间”的和解信号,正是行业向好的迹象——毕竟,侯宝林与马三立当年也常互相“砸挂”,却始终保持对艺术的尊重。
二是平台担责:限流“黑红”,扶持“青白”
短视频平台对“师徒互撕”“派系攻讦”类内容实施限流,为优质作品开设“传统艺术专区”,用算法引导流量向《报菜名》《扒马褂》等经典段子倾斜,而非向“某某拜师内幕”等八卦内容输送热度。
三是观众觉醒:把“听相声”变回“找乐子”
拒绝参与饭圈式骂战,用脚投票支持真正的好演员。就像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听众”,可以为一场精彩的《卖布头》捧上半斤炒栗子,却不会为艺人的私人恩怨浪费口水。
小编最后的结语:手艺行当,当以“手”立命。
马三立在《逗你玩儿》里有句台词:“我这一辈子,就会逗乐子,别的嘛也不会。”这份对手艺的纯粹,正是相声破局的关键。当行业不再沉迷“师承正统”的争论,当演员不再依赖“流量shortcut”,当观众不再消费“江湖恩怨”,相声才能真正回到“手艺行当”的正轨——用一双手写段子,用一条舌抖包袱,用一颗心换笑声。
毕竟,相声的根,从来不是门派的大旗,而是街头巷尾那声由衷的“好——”。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并留言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