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圈的饭圈化乱象,绝非一日滋生的怪胎,而是传统江湖习气与现代流量逻辑合谋的产物。当“师承如父”的旧规遇上“数据为王”的新病,当“勾栏瓦舍”的生存智慧撞上“短视频速食”的价值标准,一场关于艺术本质的撕裂正在悄然上演。

一、传统师承制的现代性异化:从技艺传承到流量应援

从技艺传承到流量应援:相声传统师承制的现代性异化

相声行当的师承体系,本是农耕文明下“学徒制”的文化遗存——拜师贴、摆知礼、口传心授,承载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伦理秩序。马季当年突破门户限制,广收不同背景的徒弟,为的是让相声挣脱“门派私产”的桎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可在流量时代,这套传统伦理被异化为“饭圈应援”的工具:



一是师徒关系流量化:徒弟成名后要给师父直播间刷火箭、带话题上热搜,美其名曰“尽孝道”;师父出山为徒弟站台,实则是为双方捆绑流量。某“网红师徒”组合,徒弟靠师父的“侯门后人”标签涨粉百万,师父借徒弟的直播热度翻红,看似传统孝道,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置换。

二是门派之争饭圈化:“主流”与“民间”的阵营对立,演变成类似“爱豆粉圈”的互撕大战。杨议拜师风波中,“侯门正统粉”与“民间草根粉”在评论区控评对骂,用“学历论”“出身论”攻击异见者,与娱乐明星的“唯粉”“毒唯”行为如出一辙。马三立若泉下有知,恐怕想不到自己曾呼吁的“相声无派”,如今成了派系混战的导火索。

二、短视频时代的畸形生态:从艺术沉淀到流量速朽

短视频平台的15秒法则,正在重塑相声的创作逻辑。传统相声讲究“三翻四抖”,一个包袱需要层层铺垫、细腻打磨,而短视频需要的是“3秒抓眼球,5秒出爆点”的即时刺激。这种矛盾催生了两种畸变:

一是内容生产的“标题党”化:演员们不再钻研“贯口”“绕口令”的基本功,转而琢磨如何在直播间制造冲突——某演员为涨粉,虚构“被主流团体打压”的剧情,引发网友共情;另一位则靠模仿郭德纲口音、调侃德云社人事纠纷获得百万播放量。正如某演员直言:“写段子太累,不如骂同行来钱快。”



二是艺术价值的“数据化”衡量:过去评判相声的标准是剧场里的“满堂彩”,现在变成了短视频的“点赞量”“转发率”。某主流演员的新段子因“不够爆”在平台遇冷,转头炮制“与某民间演员不和”的谣言,反而登上热搜第一。这种“黑红也是红”的扭曲逻辑,让马三立“观众笑了才算数”的创作理念,成了不合时宜的老古董。

三、行业评价体系的崩塌:从观众认可到数据崇拜

在传统相声生态里,“观众的笑声”是最高裁判——侯宝林为一句台词走访百位路人,马季为创作《宇宙牌香烟》深入市井观察。但如今的行业评价体系,早已被流量逻辑颠覆:

一是主流院团的“体制滤镜”:职称评定看资历不看作品,演出机会论辈分不论实力,年轻演员想出头,要么依附资深演员成为“师门嫡系”,要么靠“体制内身份”碾压民间竞争者。这种论资排辈的江湖习气,与饭圈“唯蒸煮(正主)论”的盲目崇拜如出一辙。

二是民间剧场的“数据暴政”:小剧场老板选演员先看“抖音粉丝量”,商演报价以“带货转化率”为标准。某民间演员凭借“怼主流”人设爆红,尽管台下基本功稀松,却能拿到比老艺人更高的演出费,而真正埋头创作的匠人,却因“不会炒作”无人问津。马三立“观众是衣食父母”的箴言,在数据崇拜面前成了讽刺的注脚。



小编结语:挣脱双重枷锁,让相声回归“人学”本质

相声大师们从未把这门艺术当成“流量生意”——侯宝林在王府井大街观察路人表情写段子,马季在工厂车间和工人聊天找灵感,他们的创作根基,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如今的饭圈化乱象,本质是江湖旧习与流量新病对“人学”本质的背离。

破局之道,在于让师承回归“技艺传承”的初心,让流量服从“艺术价值”的尺度。或许我们该重温马三立的创作信条:“先做人,后说相声。”当演员把心思从“撕资源”“炒话题”转向“琢磨观众”“打磨作品”,当行业用“笑声含金量”取代“数据含水量”,相声才能挣脱江湖与流量的双重绞杀,重新成为照见人间烟火的艺术镜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