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系列已经证明了,想象与现实其实是一种赛跑,两者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短。于是第七季不再依赖极端的未来设定震撼观众,而选择用更为细腻的情节去讲述更能共鸣的生活处境,在其中去表达,真正危险的从来都是人们自身的麻木、贪婪、逃避以及潜在的系统性剥削。
作者:木刃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黑镜》第七季上线后,仅凭第一集就炸开了王者归来的赞誉;随后,超6万人打出了豆瓣8.7的评分,将此前两季的温吞颓势,似乎一力反转。
在关于第七季的简介中,描述着一句“震碎你的三观,震碎你的认知”,搭配主创查理·布鲁克那句“回归最初的黑镜”,似乎它又走回了“在近未来的科幻背景下进行辛辣讽刺”的老策略。
但纵观全季,除去确实“有那味儿了”的第一集,后5集或放飞或温情,并没有在世界观上达到石破天惊的突破。想象力终会枯竭,奇观表现总有阈值,不仅是对于《黑镜》系列,对于大多数有着科幻背景的内容创作来说都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但在第七季里,《黑镜》似乎又找到了一条比较稳妥的路径——
不再依赖极端的未来设定震撼观众,也弱化了廉价的反转,而是用更为细腻的情节去讲述观众更能共鸣的生活处境,坦诚表达着,真正危险的从不是某种技术,而是我们自身的麻木、贪婪、逃避以及潜在的系统性剥削。
它仍是一面呈现未来生活的镜面,虽然不再那么黑,但更能真切地映射出观众自己的样貌、洞见自己的内心,每一集观看结束后,都令人重新思考:如果换成我,我该如何走入这样的未来,又该如何作出每一步的选择?这种切身的关联感,正是第七季第一集《普通人》之所以让人感到格外恐怖的原因所在,也是随后几集里那份关于感情的投射与依恋让人久久无法抽离的魔力之源。
或许,不用一鸣惊人地摆弄高概念,只要认认真真地讲好一个扎实的故事,观众就能被打动。只要《黑镜》还能站在观众的前面,未雨绸缪地将那些未来生活的辛酸苦辣爱恨别离用心铺陈,每季归来就依然值得追看。
在更“普通”的处境中,让观众自投罗网
作为各集独立的单元剧,总有人询问《黑镜》每一季都有哪些必看集。第七季中“最具《黑镜》特色”的一集,必然是第一集《普通人》——这个名字就已然透露出了主创的心思,剧情要吸引并震动的,就是打击面最庞大的大众人群,用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困境,展示出近未来生活可能的嶙峋一面。
这一集中,丈夫是建筑工人,妻子是小学老师,是比较常态的工薪阶层。一天,妻子突然昏倒,被诊断出脑肿瘤,医生告知,她永远不会醒来了。
这是每个囿困于日常的普通人最恐惧的时刻,配偶、孩子、双亲,任何一员患了重病,都能把一个小小的家庭摧毁。但现实无解的难题,在故事中有了钥匙——只要签订协议,接受Rivermind公司通过云端备份脑讯号的服务,妻子就能醒过来。起死回生的价格看起来也很公道,推广期每个月只要300美元。
可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手术后,妻子变得嗜睡,不仅行动受限不能离开信号覆盖范围,甚至某天起还会无意识地念出一些与自身场景相对应的广告词。想要移除这些广告,就得升级成尊享版(800美元/月);随着妻子嗜睡的副作用加深到每日18小时,Rivermind公司又推出了“尊贵版”服务(1800美元/月)。
这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价格了。哪怕丈夫被迫在地下直播平台通过被羞辱、自残等换取打赏,也无法挽救两人分崩离析的生活。最终,被压榨得精疲力尽的夫妻双双失业,在最后一次30分钟“无广告尊贵试用版”后,丈夫杀了妻子随后自杀。一对普通人就此消失在了看似被科技充填得更美好的世界中。
这份付费不断升级的订阅人生,有着与现实一脉相承的窒息与不适感:手机软件的会员制度越来越复杂、VIP以上还有SVIP,应用弹窗、开屏广告越来越多,当一个软件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也就不再取消“自动扣款”后面的那个勾,如同饲养了电子吸血鬼,暗自吸食存款。
这份情绪痛点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剧中通过多种形态全方位地冲击而来。夫妻俩苟延残喘的每一刻,都不禁让人想到被996、房贷、教育费用攫住的失重人生。当剧中妻子倒下的那一刻,没人不会恐惧起,自己体检报告单上“癌症风险”那一栏看似渺小的百分比。
如果那一刻真的到来,我们该怎么办?时至今日,脑机接口与思维备份的概念并不新奇,似乎明天就会被某个机构突然公布出来。正是因为未来太近,才让人不禁相信,这恐怖的一幕真的会在不久后发生,或许就降临在了身为普通人的自己身上。
当然,真站在现实立场,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同时伴随着着相关道德、法律等诸多体系一并牵制成长的。剧中的技术倘若真会诞生,社会必然不会任由Rivermind公司那般手握至高权力为所欲为。但《黑镜》这类剧集取巧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可以站在戏剧层面,展现出某一个环节超出时代后的裨益与失控,却把其他元素仍然圈定在了当下的时空——既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屏幕外的观众更能熟悉共鸣,也放大了科技概念的奇观。一旦融入了剧作的世界,被它所构建的逻辑框定,观众便会坠入主创提前编制的情绪之网。
而这恰恰又是观众心甘情愿的自投罗网,经过这14年,当大家点开《黑镜》时,期待的就是这种体验:有新鲜感,有好奇,有震撼,有恐惧,同时又能从这份恐惧中,对现实的未来达成一份反省——技术一旦被资本垄断,平凡人到底会陷入怎样的局面?当我们习惯了算法推荐、一键下单的便利时,是不是也在潜移默化中让渡了自己的选择权?如果延续生命的代价是人格与意识的商品化、租赁化,这样的生命是否还有价值?
看似超前的未来,其实并不遥远。《黑镜》第七季能做到的就是提醒人们,任何时刻都要拥有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质,都不要被任何AI技术所剥夺。
从这个角度讲,到了第七季,《黑镜》越来越不像一个预言家,而是化为了一个吹哨人。
想象与现实的赛跑中,《黑镜》变化探索
《普通人》确实是个经典模式的黑镜故事:一个看起来可以改善生活的科技发明,却一步步带来了更大的悲剧。需要一提的是,《黑镜》系列从未批判过技术本身,它试图讽刺的,永远是技术的使用者——贪婪的资本家、别有用心的复仇者,甚至数量最大的普通人。
《黑镜》第一季首相被迫向全国直播和一头猪做爱,而时至如今,当各种直播以诸多猎奇的方式强占人们眼球时,什么样打破良俗伦理的奇闻似乎都显得见怪不怪;而诸如第三季第一集的评分制度,更是在各类APP上铺天盖地,当你打了个网约车并对司机不满怒打一星时,《黑镜》的世界早已与现实世界合二为一。
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一切越来越凸显出了初代《黑镜》的伟大:那些极尽讽刺的剧情,最终都应验并围拢了你我的生活。与其说《黑镜》是窥见了未来,不如说,它是让大家在剧集中体会到了未来。这份兼具想象与写实的艺术,正是《黑镜》被人们喜欢的原因,也是主创团队在第七季时想要找回的东西。
站在这个角度上看,恐惧并非是面对未来唯一的情绪。人的立面,足以在戏剧创作中延伸出更多可能,这也为第七季后续几集提供了思路。
同样被很多人封神的第三集《梦幻酒店》,讲述的就是一个情感向的故事。好莱坞当红影星Brandy参与拍摄了一部经典老电影的重制版,而所有的演员中,只有她是半个真人——其他演员都是数据生成的智能体。之所以说半个,是因为拍摄时,Brandy自己也是被上传到电影世界后的一份意识人格。
在这部20世纪中期的黑白英伦老电影场景中,因为一些突发状态,与Brandy对戏的上世纪的传奇银幕女星Dorothy,有了自身的意识觉醒,并与Brandy展开了梦幻般的恋情。
人可以爱上AI吗?爱情是可以超越肉体而存在的吗?比起近未来科技带来的恐惧感,这份对情感的迷思与叩问,同样值得探索,也被《黑镜》第七季更为重视地呈现出来。第五集《悼念》几乎可以称之为《梦幻酒店》的姊妹篇,几乎同样的科技技术,几乎同样的感情叙事,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知命中年,在面对昔日挚爱的死讯时,如何真切地走入尘封的记忆,一步步亲手打开自己的心房。
其中有欣喜、有愤怒、有悲伤,以及更为绵长的遗憾,这些属于人类的特质,任凭科技如何爆炸,几百年后与几百年前都没什么不同。这才是更为永恒的东西,也是人类存在的最大意义。《黑镜》意识到了这一点,减少了生搬硬套的科幻噱头,聚焦于技术之下人在不同处境中的细腻情感。借着情感叙事,观众能体会到现在,就能体会到了未来。
《黑镜》的老粉们都知道,14年来这部神剧其实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查理·布鲁克从科技和媒体专栏作者转型编剧后,《黑镜》一经推出便技惊四座,但片方及主创的几度变更、创作的瓶颈夹杂在一起都让这面镜子几近粉碎。
2015年,《黑镜》系列被网飞买下,从第三季开始就从邪典阴鸷的英剧转型为更商业化的美国网剧,但其实核心主创查理·布鲁克一直都在。近五六年来,面对《黑镜》的口碑下跌,主创不是没有做过努力:强调《黑镜》的定位是现代讽刺寓言,并非科幻剧,同步开发了主打科技类型的《我们今后的故事》,但仍不能抹去市场早已成型的观念。
第四、五季崩盘后,到了《黑镜》第六季,标榜自我重塑的主创甚至直接引入了狼人、恶魔这类超自然元素,让《黑镜》更是变得“血脉不纯”。但探索一定是有意义的,可以看到,到了第七季,这份探索也没有结束。
把风味最正、最具代表性的《普通人》放在第七季的第一集,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到了第二集,画风却突然飞了起来,在前半段的心理惊悚之后,结尾突然拿出了一个逻辑经不起推敲的“平行世界转换器”,然后再次反转,达成一种爽片质感。第一集压抑、第二集暴爽之后,第三集祭出了感情必杀技。随着有些神叨的第四集之后,第五集继续把情感交融推向高峰。如果一次性追完整季,这种跌宕的过山车式观感,或许也是主创实验的一环。
市场自然对创作者有着强大的反哺与影响力。到了2025年,如今的观众们已经见识过太多,再去费力挑战那些想象边界,无非也只是对自己的东施效颦了。到了第七季,市场的声音足以让主创肯定,虽然科技设定逐渐化为背景,故事的讽刺与惊悚感少了许多,但有穿透力的温情与走心同样也能打动观众。
当观众意识到《黑镜》第七季的最后一集,其实是《黑镜》第四季第一集的续集后,整个《黑镜》再次化为了一个整体,记录着内容创作者们如何跨越长河,在作者性与市场向的拉锯中不断完成自身的迭代。虽然被稀释的黑暗冷峻会让部分老粉失望,但温情表达同样会迎来新的拥趸,这是多元化风格探索的必然结果。
唯独要注意的是,《黑镜》系列已经证明了,想象与现实其实是一种赛跑,随着剧情里的场景不断化为现实,两者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短。只希望主创们还能跑得再快一点,说不定过几天,AI就能生成更好更精彩的故事,再次颠覆传统——这份《黑镜》式的结局,可能真的会降临在《黑镜》自己身上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