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公号新洞察。
我是太守。
现在的官媒是越来越会玩了。
刚才我忽然收到一条消息:
“小杨哥”病逝,年仅33岁!
这可不是什么小报发的,而是名声在外的杭州日报发的。
我大吃一惊,难道“小杨哥”没了?
结果打开一看,此“小杨哥”非彼“小杨哥”。
在对“小杨哥”的不幸哀悼的同时,也忍不住质问一下有些浓眉大眼的官媒:
能不能不要玩这种博眼球的文字游戏?!
前不久,郑州大学有位叫“范冰冰”的老师获得了一项很厉害的资金资助,结果那么多媒体都故意去掉“郑州大学”四个字,让人以为是那个偷税漏税的范冰冰。
这其中可有不少是浓眉大眼的官媒。
说白了,不就是为了那点流量和点击率吗?
你现在弄一个“小杨哥”病逝,就不能加一个明确的区别语吗?
这样的事儿干多了,真的很掉架子。
那些自媒体为了生存,有时候或许还能勉强理解一二。
但是作为国家包吃包喝的官媒这样干。
某些人真的要好好反思反思。
一些地方官媒“标题党”的泛滥,究竟是机制出了问题?还是考核机制出了问题呢?
网上有人说,不少地方的官方对新媒体有流量的考核评比。
所以,后面的小编们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也各种内卷起来。
但能力也不够,所以就不得不去学用网上那些下三滥的“网络流量密码”。
标题图,永远就这么一个蓝图。然后把标题改掉,再加个惊悚的标题引流。
比如,天天发一些“注意!”、“重要通知”、“重要提醒”、“危险”、“禁止”、“大降价”、“开抢”、“反转,快看”……,但点进去一看,很多都是无聊之事。
而且有些信息不但跟本地无关,而且对普通民众几乎没有任何关注阅读价值。
这样做,实际上不但让民众无法第一时间通过一个标题获取任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信息,也凭空给民众制造阅读障碍。
长此以往,官媒也就逐渐丧失了官媒的威信。
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