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杜牧《盆池》
虽然诗中没有确切说明盆池的质地,但“凿破苍苔地”而成的容器,可以看作一个不规则的石盆。在唐代赏石文化和园林文化兴起之时,石盆就以其古朴自然之气赢得了文人的青睐。
唐宋时期庭院中的石缸、石盆通常用于接引泉水或雨水,兼具蓄水和防火的功能。
陆龟蒙对即将归隐的友人说:“藓衔荒蹬移桑屐,花浸春醪挹石缸”,在院中置一斑驳老旧的石缸, 只见缸中水满,落花流动,足以养眼醉心。
林和靖追忆相识的道友,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
瞑目几闲松下月,
净头时动石盆泉。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杭州的园林中“临水多置石缸,蓄金鱼其中,覆以朱栏,映日鳞动,谓之‘鱼戏’。” 石制容器衍生出清赏雅玩的功用,其审美情趣传承后世。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元人的庭院也是如此,“阶前凿小石槽,引泉注之,蓄金鲫数尾,旁植矮松、菖蒲,谓之‘活画’。”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又有石缸,取表里光莹者,或旧石斑驳者,置庭中,蓄朱鱼、翠藻,游泳可玩。"
清代李渔不但兼收养鱼种花之乐,临池照影,还能引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幽思。“ 贫士之家,有隙地一片,欲为池沼,力不能营。取白石盆,或古石槽,实以泥土,种芙蕖数茎,饲文鱼数尾,亦足以当濠濮间想。”(《闲情偶记 ▪居室部》)
沈复与芸娘几经失败,终于培育出微型荷花,这个时候“ 置之檐下白石盆中”,所以亭亭可爱,清雅可玩。(《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近代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记录了江南园林石缸的妙用, “旧时园主常以石缸接檐溜,谓‘天落水’最宜养鱼莳花,取其清冷无尘。” 石缸中“清冷无尘”的水面倒影出文人的清雅气质和品味。
童寯所著《江南园林志》提到,明清苏州狮子林“园中石盆多取天然湖石凿成,形制古拙,内植蒲草、睡莲,与假山相映,浑然如太古。” 造园者更注重的是古朴自然的审美意趣。
石缸的巧作和妙用并非江南园林的专利,北方的四合院也偏爱这种兼具装饰和实用的石器。雕刻上精美且寓意吉祥的纹饰,承载岁月的侵蚀,可以守护风水,镇宅安居,传承文化。
“祁家的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利落。墙根下摆着两口青石大缸,夏天蓄水防燥,冬天凿冰取用。缸沿上爬着几茎绿苔,倒显得这院子有几分古意。” ——老舍《四世同堂》
古朴厚重的石制容器本是生活应用之物,无外乎蓄水防火、养鱼种草、饲马喂猪的功用,但经过历代文人点化,成为“盆池观世”的雅器。
“冷清秋独坐后园,见白石盆中几尾金鱼游弋,水面浮着两片残荷,忽觉此身亦如盆中之物,虽得方寸自在,终难逃天地樊笼。” ——张恨水《金粉世家》
小小的石缸还蕴含着“芥子藏须弥”的哲思,足不出户即可饱览湖光山色、寒暑春秋。
“扬州园林的角落总少不了石缸,或养睡莲,或蓄锦鲤,水面上飘着几片浮萍,倒像是把瘦西湖的一角搬进了院子。” ——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小小石盆,案上云烟萦绕着四季。硕硕岩槽,湖光山色潋滟了千年。至今一见仍令人有归田之想、幽居之思。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