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李鸿裔与中国隐逸文化

李昌文

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很想弄清楚中江县籍北宋、清代的两位先贤苏舜钦、李鸿裔罢官后不落叶归根,回到故乡寻找慰藉,而是都选择苏州作为隐居地这一有趣而又令人费解的历史现象,于是笔者于2005年暮春时节来到苏州市,作了实地调查。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广福镇),其高祖苏季在五代时任铜山令,遂世居铜山。其祖父苏易简为北宋蜀中第一名状元,太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其父苏耆,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进士,官至河东转运史,其母为宋真宗时名相王旦之女,其岳父杜衍为宰相,苏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魁伟”,为人清介耿直,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同梅尧臣并驾齐驱的诗文革新运动先驱,爱国诗人,属“庆历新政”中的激进派,曾留下“汉书下酒”的文学佳话。宋仁宗天圣(1023—1032)初年,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举进士,授光禄寺主簿,知安徽蒙城县,到任伊始,即“杖杀一黠吏”,为民除害。《宋史》说他“好为古文、诗歌,纵论时政得失,其体豪放惊人”。相对于宋初卑弱萎靡的诗风,是一种清新振奋的力量,苏舜钦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一道,代表了宋诗革新的方向,标志着宋代新诗风的确立。苏舜钦还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传,一时豪俊多从之游”。宋仁宗曾两次采纳他的参劾王随及每日御前殿视事的上疏建议。他曾冒死向皇帝上《诣匦疏》,指出“朝廷政教昏迷,下受其弊”,因此遭人忌恨,在集贤院校理、监进奏院任上被朝廷保守派陷害,弹劾罢官,削籍为民,流寓苏州,构筑沧浪亭隐居,后被重新启用为湖州长史,惜未赴任而卒。著作有《苏舜钦集》,计收诗歌212首,散文70篇,书迹《今春贴》《留别王原叔古诗贴》及补书中国第一草书怀素的《自叙贴》成为书法至宝。欧阳修称赞苏舜钦“其人独憔悴,其志独轩昂”。陆游赞叹苏舜钦的草书:“字大如斗健欲飞,利刃猛斫生蛟螭,墨渴字燥尤怪奇,百魅潜影神灵悲。”刘克庄评价:“二苏(弟苏舜元亦为北宋著名书法家)草圣,独步本朝。”



李鸿裔(1830—1885),字眉生,号苏邻,别号香岩,四川中江县杰兴镇人,父亲早逝,以5岁孤童入泮读书,励精奋起。擅长书法,工诗词,年少风华,倜傥不群,以拔贡生中咸丰辛亥顺天乡试举人,以诗文显名于京师,旋为兵部主事,曾作过湖北巡抚胡林翼、湘军首领曾国藩的高级幕僚,官至江苏按察使,晋加布政使衔,赏戴花翎。曾国藩称赞李鸿裔说“眉生豁达精敏,应世才也”。正值盛年(36岁),却以耳疾为由辞官居于苏州,买瞿氏网师园,重新加以修整,自号“苏邻”(即以家乡人苏舜钦为邻居,沧浪亭在网师园附近)。藏书数万卷,蓄三代彝鼎、汉唐以来金石、碑板、法书、名画以自娱,闭门谢客,徜徉物外,身与世不复相关,人望之如神仙。著《苏邻诗钞》《竹勿生诗钞》等,卒于清光绪十一年(1884)8月15日,年仅55岁,葬于吴县四都十二图善人桥金牛坞,中国晚清外交家黎庶昌为其刻铭曰:

高材步追渊云躅,厥踪治彭麟一角。

急流不居此其卓,退居吴中山水曲。

灵岩之宫与木渎,精魂永绥藏此麓。



为什么这两位中江老乡都选择苏州作为生命最后时光的栖息地呢?这就不得不谈起中国的隐逸文化。中国独特的隐逸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支撑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都有归隐的理想。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庄子做了避世全身的隐士;佛家则是最纯粹的弃绝红尘之隐。从中国隐逸文化史看,苏州是一大渊薮。春秋时的军事家孙武子曾以其慧眼睿智,择地隐居于吴;汉有梁鸿,仰望东南,寻觅到苏州皋桥;晋有张翰,吟着《思吴江歌》归隐于鲈乡;唐有陆龟蒙,泛舟太湖,自比作渔父,他们都堪称一代隐逸文化之代表。至北宋,爱国诗人苏舜钦因遭保守派打击陷害而罢官,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四月远离京都开封,南下苏州定居,并建“沧浪亭”以供游息。他在《沧浪亭》一诗中写道: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苏舜钦为什么选择苏州作为隐居地呢?

首先,他喜爱这里的风情山水,曾在《过苏州》中写道: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他甚至说:“虽孔子复生,是亦必欲居此也”,恋苏情结早已扎下根。

其二,苏舜钦看透了官场,意欲远离仕途,隐居以度终身,苏州是理想之地。他在《答韩持国书》中说,苏州“多高僧隐君子,佛庙胜绝”。确实是隐居的好地方。



其三,苏舜钦政治上属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范仲淹曾做过苏州太守,政声卓著,在苏州有很好的政治、群众基础,苏舜钦来此可受到关照。许淇的《寻梦沧浪亭》就提到,“范仲淹介绍去苏州”。苏舜钦到苏州后,见五代时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吴军节度使孙承祜遗留的池馆野水潆洄、高爽开阔、坳隆胜势、遗意尚存。前竹后水,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真是一个遮蔽风雨、寄人心魄的地方,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题名“沧浪”,并作《沧浪亭记》。他的朋友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诸句脍炙人口。园子的基调古朴、苍凉、雄浑、开放。《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云云。”楚辞《渔父》中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首楚地古代民歌即包含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隐逸思想,沧浪水成为高人隐逸之所居。苏舜钦修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放浪形骸,寄情山水。“置身沧浪上,日与沧浪亲”,以示他对党争清浊分明的慨叹。在风骚汇涵的沧浪亭,水,乃是隐之体;隐,乃是水之魂。在沧浪亭,苏舜钦结合自己的文学、从政经历,对荣与辱、情与物、内与外、形与神、失与得、兼济与独善、社会丑与自然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在“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时时携酒只独往,醉倒唯有春风知”的隐逸生活中找到了一种“真趣”,但又仍未忘情现实,也免不了壮怀激烈。“一夕三起,茫然天地间无所赴愬”,愤懑之气不能自平。如《吴江岸》说:“壮怀销铄尽,回首尚惊心。”可见壮心仍在。《送人还吴江道中作》写道:“不愤东流促棹,羡他双燕逆风飞。”这不正是屈原精神的继续吗?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这位退隐的诗人去世,年仅41岁,距建亭时间不到4年。一位祖籍四川中江县的学子,在异乡苏州留下一座穿越千年时光的山水之园、诗人之园,还留下了风雅与风骨,成为历代官绅文士雅集吟咏之处。喜爱诗歌的乾隆皇帝先后4次来沧浪亭,他曾意味深长地问在场的大员们:“不知谁是濯缨人?”道光皇帝也在沧浪亭御书“印心石屋”。历史上的沧浪亭屡兴屡毁,屡毁屡兴,反反复复,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这其实是苏舜钦的人格力量,文学精神在起着重要作用。

600多年后,同为中江人的李鸿裔辞官后也居于苏州,为追怀乡邦先贤,将万卷堂故址构建的网师园改名为“苏邻小筑”,将自己的诗集也定名为《苏邻诗钞》,这种现象,除了李鸿裔在江苏为官(江苏按察使),钟爱苏州山水外,应看作是吴地隐逸文脉自北宋以来的必然延续,是一种历史的积淀。

无独有偶,网师园的“网师”即渔翁,意谓渔夫钓叟之园,南宋户部侍郎史正志曾在此构筑花园,取名“渔隐”,意即罢官之后想和《楚辞》中的渔父一样,渔钓隐居,和“沧浪亭”有异名同义之妙。网师园秀丽、精致、淡雅,亭台楼阁,山水花木乃至内部陈设处处得体,富有美感。清代诗人张问陶曾写道:“何止画图开绣轴,真从城市见桃源。”

关于李鸿裔这位晚清名士,流传着一则轶事。说清军攻破天京时,太平天国王府的嫔妃们四下逃散,湘军掳得一名因战事激烈,还未来得及“进御”天王府的年轻美丽、花容月貌的“香妃”,名叫王梨花,湘军统帅曾国藩指定将香妃赐配给他最倚重的幕僚李鸿裔,并说“眉生新丧偶,天作之合也”。据传说,李鸿裔不仅喜得佳人,将其改名谢素月,而且获得一批珠翠珍宝,价值巨万,以致后来有钱购买网师园及众多收藏品,过着美酒美人相伴、风花雪月的隐逸生活。当然,他还是时时免不了对家乡四川中江的思念。在为老乡李志学所作的《送行诗》中写道:

捶碎胡琴鬓有丝,一官如叶怨归迟。

边庭月落难成梦,陇首云飞如赋诗。

国士魂销多难后,家人望切夕阳时。

片云何日还山去,白酒黄花与共持。

李鸿裔去世后,一位好友写就一副挽联,广泛传诵:“为先朝曾文正特赏奇才,回忆金陵浪激,铁瓮城高、油幢大纛剧纵横,上马击贼,下马作露布;是君家李谪仙一流人物,迄今吴苑草荒、苏台花落,红粉青衫都寂寞,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他的《苏邻诗钞》由儒学大师、外交家黎庶昌主编,户部尚书潘祖荫、兵部侍郎曾纪泽审定,在日本出版,四川大学图书馆特藏,当是一笔文化财富(已由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点校再版)。而李鸿裔的主子曾国藩也深谙韬晦遁身之术,在他挟镇压太平军之威走上权力巅峰而“功高震主”、成为晚清中兴重臣之际,却出人意料地遣散湘军,以养病为名回乡退隐。



网师园,这座中江人李鸿裔、曾葺治居住过的著名园林,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舜钦的沧浪亭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置身沧浪亭、网师园,悠悠水情,恬恬逸韵,引领人们进入神思的空间,诗乐的天地。人的志趣,在这里得以脱俗,人的心灵,得以涤尘,受到提升。



苏舜钦、李鸿裔,这两位走出中江、在生命的后半段时光定居苏州的隐者,从精神上是对超卓的追求,对生命深层的拷问,对清高人格理想、淡泊宁静的生存方式和典雅的文化品位、永恒价值的向往,为此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某种距离乃至拒绝,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这种形迹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充满感召力的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理想模式。他们传承、丰富、光耀了中国隐逸文化。在苏舜钦的祖籍地四川省中江县广福镇玉江中的一块巨大的飞来石上,屹立着一枝如椽擎天的大石笔“苏公笔”,这是中江人民为颂扬他敢于坚持真理,关心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冒死上疏的浩然正气而恢复建立的。在远离隐者的今天,回味苏舜钦、李鸿裔的隐逸故事,可以让整天在红尘中打滚、焦躁不安的我们饱餐历史烟霞,提醒我们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关注。启发我们无论在朝在野、为官为民,都可以一方面着眼现实,属意名利,一方面心向自然山林,二者兼顾,以更好地调适放松自己,以适应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竞争激烈、处处充满诱惑与压力的现代社会。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昌文(中江县政协教科文卫委原主任,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