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AAAS) 公布了新一届院士名单,近250位全球顶尖学者、企业家和艺术家入选。其中,6位毕业于中国内地高校的杰出学者榜上有名,再次彰显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正深度参与全球学术前沿探索。
这六位 院士分别是南京大学校友王贻芳、南京大学校友盛冬宁、清华大学校友宋晓东、北京大学校友丹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吉林大学双料校友李凯,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校友沈康。其中,王贻芳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王贻芳
1963年2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 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曾在丁肇中的指导下研究高能粒子。
王贻芳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亚湾实验方案的主要提出者,领导完成其设计、建设与研究;提出并领导江门中微子实验。在正负电子对撞方面,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新的北京谱仪的设计、建造及前期的研究 。先后获得中国科学之星、布鲁诺·庞蒂科夫奖等。
盛冬宁
凝聚态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现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授,曾获得 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杰出学术出版物奖 。
在1984年和1989年先后在南京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曾在美国休斯顿大学高温超导中心从事研究工作。自2000年起担任现职以来,其主要专注于二维系统的研究,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特别是强关联电子系统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宋晓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1996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获硕士学位,2002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
她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学者,在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前,她曾于2002年至2007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本次因对计算机安全和隐私的贡献而获选。
丹扬
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导师:蒲慕明)。
专注于神经递质分泌与突触可塑性研究,并在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主攻视觉系统信息编码。其研究团队开创性地运用光遗传学、电生理记录及神经环路追踪技术,系统揭示了控制快速眼动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神经环路机制,并阐明了前额叶皮层执行控制功能的神经基础。
李凯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讲席教授。1977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1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 年于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2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李凯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工作他至今已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 20 余年,在构建平行可分布式系统和重复数据删除系统、数据分析等领域有极高建树。
沈康
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和病理学系终身教授,吴蔡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1989级医疗系校友,1999 年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脑部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Cell、Science、Nature、Neuron和Nat Neurosci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其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为理解突触发育、轴突运输和树突发育等生命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Alfred Sloan award和Searle Scholar award等多种荣誉。沈康还长期担任Nature、Neuron、Dev Cell、eLIFE和PNAS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来源:青塔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 版权属原作者 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