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发布消息,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德研究所的陈则宇已入职北京大学,担任基础医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这一消息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外科学家归国现象的高度关注。

这位80后科学家以其在免疫基因调控领域的研究成果备受瞩目,回国前已发表6篇《Cell》《Science》等顶刊论文,总引用超8000次。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截图

01 归国潮涌:

海外科学家密集回国

陈则宇的归国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已有多位海外科学家选择回国发展。

4月中旬,据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网站资料,曾任美国普渡大学数学系教授的陈敏,现已加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担任全职教授。此前,陈敏的丈夫、曾任美国普渡大学计算与应用数学中心主任的沈捷,已提前回国,担任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数学科学学院院长。2002年到2024年,陈敏先后担任普渡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教授,曾多次主持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陈敏和沈捷 资料图

2025年3月,国际知名AI专家齐国君正式加入西湖大学,领导“MAPLE实验室”,专注于多模态生成式AI算法研究。齐国君拥有中科大与伊利诺伊大学双博士学位,曾任职于IBM等国际知名机构,他在人工智能多模态算法与模型、智慧创作与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


齐国君 图源:西湖大学

2025年2月,核物理学家刘畅全职加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担任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刘畅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系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多年。


刘畅 图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2025年1月,美国硅谷天才科学家李钦宾,带着科研成果和整套实验设备回国,担任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投身武汉光谷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李钦宾的研究方向是分布式学习和大模型系统,曾获谷歌博士奖研金、CCF-A类期刊TPDS最佳论文奖等多项荣誉,并入选2024年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是妥妥的学术界“顶流”。


华中科技大学官网截图

近年来,海外科学家归国潮涌。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已有超过50位海外顶尖科学家选择回国发展。其中既有两鬓染霜的学界泰斗,也有年富力强的中生代学者,更有初露锋芒的青年才俊。

2024年底,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计算物理学家陈沪东全职加盟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他是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先驱的主要贡献者。

同样在2024年底,国际著名数学家、国际算子代数的领袖之一林华新全职回国,加盟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

2024年12月,顶尖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王存玉离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盟北京大学,担任北大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2024年7月,深耕统计学与微生物组学交叉领域近20年的科学家、美国学界公认的“跨界天才”胡懿娟,加入母校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专注于统计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交叉领域研究。

2024年1月,国际力学、材料及工程科学领域顶级专家高华建,全职加盟清华大学。他是唯一同时获希尔奖、铁木辛柯奖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奖章的科学家,也是中、美、英、德、欧洲的“七院院士”。

2023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前Google Cloud AI首席科学家李飞飞,宣布回国参与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建设,并推动中国AI伦理与技术进步。

同年,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马毅回国,任香港大学数据科学学院院长,同时与内地高校深度合作。自然语言处理(NLP)专家、前亚马逊AI研究员王威廉回国加入浙江大学,主导大语言模型(LLM)研究。

2022年,机器学习系统专家、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李沐回国加入AWS上海AI Lab,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2021年,AI、云计算专家、前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从美国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聚焦AI与产业结合。

2020年8月,著名AI科学家朱松纯放下他在海外的庞大实验室与科研团队,回到北京组建非营利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并担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引领中国在通用人工智能方向取得范式突破。

据2022年美国顶尖高校联合发表的调查研究显示,2019-2021年三年间,有3878名华人科学家离开美国科研机构,回到中国开展研究。

梳理发现,这些科学家多数来自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这些“海归”学者选择加盟的学术机构,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传统名校外,也包括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等近年来新成立的高水平研究型院校和科研机构。

02 外 “压” 内 “引”:

科学家归国背后的推力与拉力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高校和科学家的限制与打压不断加剧,成为海外科学家归国的重要推力。

2018年,特朗普政府启动了“NIH中国行动计划”,无端迫害在美华裔科学家,导致华裔学者生存环境恶化。据2023年3月23日《Science》发表的长文显示,在NIH要求协助调查的246人中,103名科学家失去工作,大多数为终身教职。在246人中,81%的科学家是亚裔,被审查的合作中,91%的合作是与中国合作的。超过五分之一的人被禁止在四年内申请新的NIH资助,这对许多科学家的职业生涯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不安与恐惧的科研环境,不仅限制了科学家在美国的学术自由与创新潜力,也对他们的职业安全感和个人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2023年一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行动计划”展开了数年调查之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华裔科学家“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觉得自己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不安全”,约70%的人“对美国政府调查华裔研究人员担惊受怕(fearful)”。

归国科学家胡懿娟坦言:“当学术探索被政治猜忌笼罩,科学家便失去了最珍贵的自由。”

如今,随着特朗普重回白宫,对教育界和科研界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歧视性打压政策。包括削减经费、解雇科研人员、限制数据公开、阻碍国际合作,以及针对大学和学科的政治性问责。当地时间 3 月 31 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近2000名成员联名签署公开信,呼吁特朗普政府停止打击科学界。

特朗普在科研领域的这一系列反智操作,不仅对美国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实质性影响,更刺激了新一波的归国潮,使得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选择离开美国,寻找更加稳定和自由的科研环境。去年以来归国的17名顶尖科学家中,超过75%都是从美国返华。

实际上,不只是华人科学家在逃离美国,就是美国本土的科学家,也在往外跑,选择去欧洲或加拿大寻求发展。3月29日,据《自然》杂志在美国科研人员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因特朗普政府在科研领域的政策变化,约75%的受访者考虑离开美国。


图源:Nature官网

与此同时,国内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和良好的科研环境,成为海外科学家归国的重要拉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支持计划和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

200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努力做到“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服务到人”,充分理解、充分信任、热情关怀、放手使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和氛围。

2010年,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推出,主要面向海外优秀年轻学者,吸引40岁以下的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家回国发展。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并在优青项目里增设“海外”一栏,资助强度高达100万—300万,为海外青年学者回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源:国自然基金委

此外,我国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和科研环境的不断完善,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突破3.6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2.6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2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增速远超经济整体增长,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我国已有250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完成重组工作,打造了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引领性的“升级版”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大量科研经费的投入、日益完善的科研设施,不仅极大地优化了科研环境,也为回国科学家带来了良好的科研体验。

2023年,教育部留学中心发布《2023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就业蓝皮书》,其中提到:超80%的回国学者认为中国科研经费投入增长显著,实验设备与平台已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03 未来已来:

人才回流重塑全球科研版图

科技人才的流动,不仅是个体职业选择的变化,更折射出全球科技竞争力的此消彼长。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回流,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及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又以其强大的“磁场效应”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整体影响力。

据《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2025年初,一份名为《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态势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0-2024年,中国顶尖科技人才数量从1.88万激增至3.25万,全球占比从17%升至28%,首次超越美国(3.17万人,27%)。在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中国学者主导的国际合作论文占比已超过美国。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从“追赶者”向“领跑者”的转变。

不仅华人科学家纷纷归国,过去一年,全球科技界的一些领军人物,如法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杰哈·阿尔贝特·穆鲁,日本学士院院士深谷贤治等也选择来华任教。中国吸引他们的理由既有硬件条件,更有软件条件。有外籍专家称,他是“在对的时间来到对的地点”,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这种人才 “虹吸效应” 正在产生连锁反应:西湖大学MAPLE实验室成立两年,已吸引20余位海归组建跨模态AI团队;上海数学研究院成立一年多,汇聚了10余位菲尔兹奖得主弟子;深圳医学科学院更是以优厚的年薪待遇+实验室独立预算的条件,吸引了全球生命科学界的顶尖人才。

顶尖人才的回归,极大地助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他们的能力、视角和经验,可以与国内科研人才形成补充和共振,推动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创新升级和融合发展。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

从顶尖科学家数量反超,到创新指数不断提升、科研投入与产出领跑全球,中国正以“制度优势+人才战略+技术攻坚”的组合拳,重塑全球科研版图。从基础科研领域的合作交流,到前沿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世界人才敞开怀抱。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这场顶尖学者“归国潮”,是必然的时代选择。它印证了那句老话:"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当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家个人理想同频共振,当创新土壤足够肥沃、包容,人才回流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胡懿娟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被问及归国初衷时,陈敏教授说:“在普渡,我们是在数学史上刻下注脚;在这里,我们要为中国数学种下整片森林。”这份选择,早已超越个人得失,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融为一体——它是对“回国潮”最生动的注脚,更是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铿锵足音。

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土地上,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才革命正在交织演进,每个海外归来的身影,都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画卷上,以家国情怀与专业精神,书写着"科技报国"的崭新篇章,孕育着改变世界的原创性成果,为人类文明的星空增添璀璨光芒。

本文版权为中国教育在线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黄卓

资料及素材来源:

中国政府网、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等官方文件及统计数据;

各相关高校官方消息;北京日报、中国新闻周刊、联合早报、南华早报、中国经济时报、长安街知事等媒体公开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