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居惠州的两年八个月里,大文豪苏轼写下诗词文赋500多篇,留下近20处遗迹,使惠州成为“苏迹“最多的城市。如何更好地激活东坡文化IP、打造城市影响力,成为惠州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4月25日,惠州古城更新计划发布及资源对接会在惠州举行,对惠州老城区的未来发展和12处老建筑的更新共商对策。该计划由何镜堂、崔愷、孟建民、吴志强4位院士领衔设计,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


近年来,惠州持续加强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努力活化利用古城历史文化。今年初,惠州市政府提出抓好“十大工程”,包括“西湖及周边区域优化工程”,聚焦以西湖及其周边老城区为代表的城市核心区域。西湖荟客厅、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府城片区保护提升等重点项目被纳入该工程。下一步,惠州将尝试寻找若干路径,依托山水景观资源和慢生活特色,打造能激活老城区的一批文化消费空间和流量爆点。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在“惠州古城更新计划”发布会上表示,惠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对而言,具有现代感的城市符号是需要尽快补上的,要在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去创造今天的价值。

苏东坡在惠州留下19处史迹

作为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惠州古城承载着这座城市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记忆。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勾勒出古城的大致形态。

在滨江西路东江岸边,一块2012年由惠城区政府竖立的不可移动文物石碑“小东门横水渡遗址”,提示着这里是城市的文化之源。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至惠州,就是在这处横水渡下船登陆的。两年后,他惜别惠州,登船南下海南儋州。在惠州期间,苏东坡先后居住于合江楼等地,并在白鹤峰购地建屋,曾计划终老惠州。其间,他写下诗文587篇,数量仅次于在黄州的时候。惠州现存苏东坡史迹19处,其“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精神融入惠州人的文化性格。

现址位于白鹤峰东坡纪念馆旁的东坡亭粮仓,由4座粮仓、4座望楼组成。粮仓兴建于1951年,两年后投入使用,曾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惠州区域规模最大的粮食仓库,2015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粮仓建筑为砖木水泥结构,黄墙红瓦,外观充满怀旧气息。2018年,粮仓完成基本修缮,维持了其原始形态。

东坡亭粮仓的建筑进深41米、通高10米,面阔分别为13米和17米,拥有大空间和层高优势,适宜举办展览、市集等活动。粮仓与仓北文化园区、752艺术仓、野岛文化生活社区等惠州本地颇具人气的文化地标距离很近,形成了漫步可达的生活方式街区,为年轻人和游客的文旅体验提供了更多可能。

惠州也见证了近代革命烽火与改革开放浪潮,长期作为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历经千年演变,古城文脉仍在,老街、道路肌理完整,在树木茂密的东江岸边、骑楼商业云集的水东街、改造为文创园区的东坡亭粮仓等处,慢生活的味道十分浓厚。手作店、特色餐厅开门迎客,年轻人坐在路边喝咖啡、吹风聊天。


古城再出发

来自全国的专家、建筑师、艺术家和主理人,带着各地的实践经验来到惠州,在考察12处老建筑改造点位时,一路观察、探讨,探索能否在“惠州古城更新计划”中做出一些有趣的尝试。

老惠城区政府大楼位于惠州古城桥西中山北路66号,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主楼、副楼和厨房组成。历经沧桑,大楼如今已完全与周边的旧民居、高高的行道树等融为一体。


区政府院内还包裹着一处惠州知名的历史地标梌山书院,为教育家黄植祯等人于1929年2月创办,书院原有面积逾3000平方米,经抗战战乱及历史变迁影响,现存一座三层砖木结构房屋。该建筑外立面呈中西结合的欧陆风格,保留部分精美雕刻,内部早期的天花雕刻被现代天花遮盖。

旁边的鼎臣亭立于高台之上,是为纪念《太平广记》编者之一、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徐铉而建,三层砖木结构、六角形、高9.05米,一、二层有外墙包裹,可望东江江景。2004年,梌山书院旧址被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本次受邀前来的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庞伟,长期在广东省游历、研究并设计建筑项目,他对记者表示,惠州的历史文化变迁脉络绵长,名人辈出,故事丰富,在这个背景上再观察老街、老建筑,现状的复杂性对建筑师有强烈的吸引力。不同时期的老建筑混合在一起,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力量,未来在更新和运营中,也要尊重这种自发性。

目前,老惠城区政府大楼及梌山书院已被列为文旅体验类改造项目,将围绕文化内容体验和业态运营开展全面的更新升级。


另一处老城地标,承载了东江水上交通历史记忆的老船厂也吸引了众多专家的关注。惠州老船厂位于西枝江左岸、桥西水门桥下,占地面积约17500平方米,由原惠州市船舶修造厂和原惠州市造船厂两处工业遗存组成,这两处老厂均为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修造厂旧址有多间厂房为涉水空间,留有下水船轨,顶部为大跨度结构。造船厂现存厂房为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兴建,呈长方形平面,厂房近江前半部分以水泥钢筋柱子支撑,后半部分以砖砌成的柱子支撑,金十字梁架,房顶为瓦面并用水泥铺设。老船厂内部目前有休闲餐饮、古物展售等业态入驻,南侧过水门大桥与下埔滨江公园相连。

老船厂的前身可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惠州工人造船合作社和1954年成立的公私合营惠州造船厂。一位在老船厂工作过的人士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是老船厂风光的时代,他们建造了“红星188号轮”,这是东江第一艘水泥钢网结构客运船。红星系列客轮曾是惠州人乘船前往珠三角各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承载了惠州人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记忆。

因紧邻滨水闲适的漫步区域,周边有多处景点和消费地,老船厂被列为文艺体验类改造点,未来着重吸引青年人群,提供文化艺术体验场所。老厂房之间水草丛生、野花遍地,让建筑师吴佳音联想到在国外多次见到的废墟探险、自然探索类体验项目。她认为,这处场地对好奇心强的年轻人会有较强的吸引力。

策展人、艺术家王懿泉则想到了上海的船厂1862等由老船厂改造的场地,他认为通过这些工业遗存可以很好地认识惠州,思考未来应该如何做。王懿泉提到,过去20年间,大量的工厂遗址在进一步扩展,不仅是建筑空间的再利用,还有从工业遗产中孕育出的创新精神,在老船厂转型的过程中,城市文化也就完成了新的生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