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上海蓝皮书: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蓝皮书”)。
人民城市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城市中的集中体现。蓝皮书围绕上海人民城市社会建设,聚焦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议题,深入研究现状、经验、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总报告依据2024年对上海市民的抽样问卷调查,从民生、民意、民享三个维度构建指数。课题组以“七普”数据为抽样设计依据,对上海18岁以上常住人口进行配额抽样问卷调查,有效样本总量为2000人。报告显示,2024年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民享指数最高,达到80.6分,其次为民生指数(76.6分)和民意指数(73.3分),总平均分为76.0分。这一结果表明,上海在整体生活质量和民生服务方面具备相对良好的基础,居民的实际生活和公共服务满意度均较高,生活体验处于较为乐观的水平。当然,从相对分数来看,民意指数的提升空间相对较大,这一结果表明,政府在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更加重视倾听民众的声音,以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蓝皮书指出,上海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养老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居家养老仍为首选,紧急援助需求最强。有超过八成的居民选择“居家养老”(86.1%),而对照料者的选择则呈现明显的传统文化观念,即选择“与子女一起生活”(27.0%)、“配偶照料”(26.1%)的最多,其次为“自己独立生活”(18.8%),最后为“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7.5%)和“请保姆或钟点工照料”(6.8%)。从中可以看出,受访居民总体上并不愿意“外人”介入自己的老年生活,在不得不借助外力时,才更愿意接受社会养老服务。一些新型养老方式,如旅游养老(4.6%)、抱团养老(1.0%)和机器人养老(0.2%)得到的认同并不多。
从具体的养老助老需求来看,排在前五位的需求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援助”(50.6%)、“医疗护理”(47.8%)、“家务援助”(46.3%)、“陪同就医”(44.1%)、“休闲娱乐活动”(39.5%)(见下图)。结合前面的养老方式来看,上海居民的理想养老模式是“日常居民养老+紧急养老服务”。
除了总报告,蓝皮书还包括三篇分报告。社会民生篇聚焦上海育龄女性、新职业青年、网约配送员、流动人口、老年人等群体,重点分析其生育意愿、生存发展、劳动就业、健康素养、数字包容等议题。社会政策篇围绕托幼服务、家庭医生、长期护理保险、社会救助、国际职业资格认可制度等议题,对政策需求与优化展开分析并提出建议。社会治理篇从上海遴选五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剖析和经验总结,具体包括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机制新探索(长宁区)、住宅物业治理新模式(杨浦区)、物业服务供给新模式(浦东新区)、高品质社区治理实践新路径(虹口区)、基层治理知识生产机制新方法(普陀区)。
本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协办。
原标题:《上海居民的理想养老模式是什么?社科院蓝皮书“揭晓”答案》
题图来源:王珍 摄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文内图:陈炼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