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肯下功夫,办法总会有的。”对于从业30多年、始终与船为伴的广东省劳动模范、“金广”船长刘正谦来说,广阔无垠的大海蕴藏着无限可能,每天都有新的机遇和挑战,他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全力以赴。





“父亲给我树立了榜样”

刘正谦小心翼翼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合照里的父亲和工友们意气风发,“交通部广州航道局船员工培训班第二期驾驶班结业合影”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见。这张照片他总是反复看了又看,仿佛父亲的教诲就在耳边。

“父亲是军人出身,转业后进入广航局,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基建事业。他谦逊但又很严肃,在为数不多的交谈中,他总是告诫我们做事要先做人,堂堂正正才能立得住。”在刘正谦的记忆里,虽然父亲常年在外,但给予他的关爱一点都不少。在一次休假,父亲带着年幼的他走出大山。当站在码头的一刻,扑面而来的海风,瞬间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走出去,到海上去,在我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讲到这里,刘正谦眼神格外有光。

90年代初,正在一家工厂埋头流水作业的刘正谦得知广航局招聘船员时,疲惫的心瞬间被点燃,刚满18岁的他毫不犹豫报了名。“但到了船上才知道,海上施工远非自己想象中的简单,在那个设备相对落后的年代,总是要付出百倍的艰辛去战风斗浪,尤其看着一些同时入职的人,因为忍受不了选择离职,我也更加感受到父亲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不易。”刘正谦说,有次听闻父亲那一辈人,开400匹拖轮敢跑上海,一个浪打上来机舱全进水了还坚持航行,不禁默默留下眼泪。在有了自己的小孩后,刘正谦也像父亲当年那样,带着孩子来到海边,在物质越来越优渥的当下,他依然坚守着内心的那份传承,希望将对海洋的热爱与奋斗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传承“工匠精神”,练就过硬本领”

从农民工到船员的转变,对于刘正谦来说,除了欣喜,更多的还是压力。没有光鲜的学历加持,没有傍身的看家本领,他清楚的知道,要实现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疏浚人,没有任何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才能在专业里做到最好。

在入职培训期间,刘正谦总是天不亮第一个来到教室,如饥似渴地补充所能接触到的各类航海知识,即使在以优异成绩顺利结业后,他依然没敢有丝毫放松。“学校里重理论,更多的技能还要在实践中掌握。”于是,每天一旦有闲暇时候,刘正谦便蹲在船舶甲板一角,注视着老师傅们的各种操作,跃跃欲试。

“有次看到一位老师傅在电焊作业,火花四溅中,一条裂痕被完美修补,感觉这项技能在船上用处很大,就特想学,于是就求师傅教我,一开始他看我笨也不愿意教,但我每天都帮他干各种杂活,上工时帮他把茶水沏好,软磨硬泡下,最后他收我为徒了。在后来汕头达濠港施工中,我带领4人团队自主焊接修复抓斗裂纹百余次,为公司节省十几万元维修费。”刘正谦感慨,船上有着独特的文化,大家遵循“教会别人,轻松自己”的理念,只要新人肯用心学,老师傅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此后的十多年里,刘正谦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各种平台与机遇,小到除锈补漆,大到挖泥开船,在拜师学技中持续成长,逐步实现从一名普通水手向船长的蜕变。在收获个人职业生涯财富的同时,刘正谦也主动承担起了师傅角色,将“工匠精神”传递给每一名广航船员,不仅手把手教,还建立起“订单式”“师带徒”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并受邀到高职院校授课,把一批批年轻人培养成了船舶技术能手。“别怕吃苦,学到的技术就是自己的,是师傅们教会我的道理,我得把‘接力棒’传稳。”刘正谦说。

“关键时候要冲得上、打得赢”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是刘正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初识改革开放先锋地蛇口港,到走向海外同台竞技参建各类标志性工程建设,这名老党员始终保持奋斗底色不变,把擦亮中国疏浚名片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2017年,地处非洲西部沿海的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工程开建,但恶劣天气和码头水下的硬土质让同时参与施工的各国疏浚企业望而却步,纷纷选择放弃撤离,最后茫茫海上只剩下广航局抓斗船“金广”仍坚守现场。“当时压力巨大,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回想起来,刘正谦依然历历在目。

“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别人干不了的我们更要干,尤其作为党的队伍,要把这次挑战转换成机遇。”刘正谦在动员大会上字字铿锵。依靠对船舶性能的了解和对工程建设细致入微分析,刘正谦和团队决定采用炸礁方式先破除硬土质,再由“金广”来完成最后的清礁作业。就这样,刘正谦不分昼夜带领团队根据现场获得的数据快速调整、修正方案,不断优化施工工艺,整艘船舶在他的指挥下井然有序,提前完成了被业内视为“不可能完成”的港口工程重任,为中资企业赢得了国际声誉。

这样的“急、难、险、重”在刘正谦的航海日志中并不少见。在辽宁鲅鱼圈一次施工中,他便遭遇了职业生涯最惊险的挑战,突发10级狂风将船体推向岸边,锚链断裂、拖轮无法救援。危急时刻,刘正谦指挥船员顶着风浪抛锚固定,凭借经验让船锚与邻船锚链缠绕,形成“自然制动”,两天两夜坚守后,终于风浪平息,全员脱险。“当时离岸只剩不到8米,再控制不住船就要撞向码头,后果不堪设想!”船员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

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刘正谦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格外重视功在日常,“海上施工没有退路,设备坏了就自己修,技术不够就拼命学。”刘正谦说,他们时刻以万全之姿应该各种未知挑战。

“只有创新才能端稳饭碗”

“金广”船长100米,型宽36米,型深6米,配备斗容量200立方米和136立方米两套液压开闭抓斗,最大挖深30米,是中交广航局投资建设的世界最大抓斗挖泥船,被誉为“世界第一抓”。2021年,“金广”进行全面维修及升级改造,作为船长,没有人比刘正谦更了解这艘大国重器的性能,一些关键环节的重任自然落在了他的身上。

谈及“金广”国产化之路,刘正谦仍记得在海外施工时,抓斗开闭角度传感器多次失灵的场景。“传感器一旦失灵,轻则影响效率,重则导致设备报废。”他回忆道,彼时,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维修周期漫长,更让团队深刻体会到“技术受制于人”的无奈。

他和团队深知此次肩负的重任,对每一个设备进行细致拆解、研究、改造,深入开展“四技五小两比”活动,推动完成了挖泥自动控制及监测系统等10多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化,尤其对作为整艘船“心脏”的抓斗重机升降油缸自主研发中,他们仅用85天就完成了油缸的设计和生产。“我们采用整体式结构和新型材料的新油缸,较原用油缸减轻了25吨,极大减轻了船体总重,提升了船舶适应水深能力,且性能更优,成本不到二手原用油缸价格的一半。”刘正谦自豪地说,只有把自主创新这个“铁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能有不断干成事的底气和在世界舞台争创一流的实力。

干了几十年的疏浚工程,走过了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港口,如今,这位53岁的老船长依然坚持每天力行巡查设备。站在船舷旁,刘正谦望着奔涌的浪花笑道:“大海从不欺骗奋斗者,你流了多少汗,应得多少回报,它都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