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几乎每家车企在推新车时都会提到一些技术指标,表示远超行业标准,甚至是国标。有些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评论:“既然大家都说超过了国标,那是不是意味着国标规定得太低了?”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随之也有网友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大家的答卷都得了满分,或许并不是因为试题过于简单,而是因为根本没有明确的“考试大纲”,导致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随心所欲地作答,按照自己的答案标准阅卷,结果每个人都得了一百分。这个网友评论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在某些领域,汽车法规标准可能是缺失的。

那么,当前关于智能汽车的法规标准究竟是缺乏、过低,还是其他?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更专业的人士能给出更准确的回应。但有一点应该可以形成共识:如果今天相关法规的底线设置得高一些,或许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令人惋惜的事件。至少不会允许明显低于辅助驾驶运算能力的智能驾驶系统被误标为多场景适用的技术,从而模糊用户对安全的认知。

说回到上海车展。本届上海车展有一个特点,就是车企讲安全的多了。这与某知名新汽车品牌前段时间发生的“车祸”事件有关。在此时刻,有的企业借讲自己“安全”的同时,多少有点借机“踩踏”的意思。不过,这次上海车展大家大讲安全的更重要背景是不久前有关部委召开了关于智驾的一次工作推进会,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对于大多数的传统汽车品牌来说,这本来就是可以拿出来说的强项,必须要在舆论场上扳回一分。

的确,过去一段时间,围绕着智能驾驶的讨论有点“热”,带来了安全的边界被模糊,带来了辅助驾驶被讲成了自动驾驶、甚至是无人驾驶的浮夸。此次车展上,大家讲安全讲的多了,绝对是个好事。但也给我们的管理部门提了个醒:如果法规标准早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速度,或许某车企的车祸就能避免。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的确快了,尤其是智能化的进步。然而,新汽车本身意味着新,新的概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特别是以科技公司为主的企业进入,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认知。前些年,小鹏汽车的何小鹏与华为的余承东进行的网络“AEB论战”就说明了各家企业对于汽车技术的追求角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很多汽车企业而言,技术更多从“有”与“好”出发,去考虑新技术的适用;而科技企业则更多看到的是“有”和“没有”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能够看得到的现象。

例如,AEB技术现在被几乎所有的车企采用,但它并不是刚刚有的技术。过去,车企认为它的体验不好,但如今它似乎成了智能化的前提。究竟怎么样?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正如前述提到的那起知名车企的车祸一样,很多人都问,为什么AEB没有起作用?为什么科技企业喊了这么厉害的AEB,在这种场景下失效了?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汽车智能化的推进,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但技术的推进与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使得汽车智能化变成了另外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表现。出事与不出事的概率,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既不确定也无法预测,完全取决于偶然的因素。汽车安全涉及到人命关天的事,必须要严格,必须要严谨。

例如,不久前“电动汽车百人会”期间,有两台用于会务接待的智能化汽车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内部道路上发生了碰撞。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一辆车就是目前最强调智能化的某品牌汽车。内部道路行驶的速度肯定是很低的,却仍然发生了碰撞,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些事件、案例再次提醒我们,智能化技术的成熟度尚未完全达到宣传口径当中的预期。随着更多打着智能化的汽车被推向市场,类似的安全事件发生频率或许不会降低。技术创新速度与法规标准更新效率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是未来汽车产业能否在智能化轨道上继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如何在技术不断迭代的同时,及时更新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标准,将是车企和监管部门需要共同解决的课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