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微博报道:近日,有网友发现,瑞幸咖啡在网络平台上针对不同消费者给出了不同的商品价格。记者在四部手机上,同时打开了瑞幸咖啡微信小程序,结果发现,生椰拿铁在每个账号显示的实际价格分别是9.9元、10.9元、10.9元和13.9元,4个账号中单价最贵的竟是点单最多、积分最高的黑金鹿。不少消费者表示遇到过类似现象。对此,门店工作人员回应称,每个门店优惠不一样,不同商圈的价格也会有差异。官方客服也称,不会出现点得多的账户反而价格更高的情况。
实际情况真的如此么?
消费者苏女士使用常用账号购买直播间标价138元的烤鱼套餐,实际支付时价格跳涨至148元,而家人新账号仍显示138元。类似情况中,车厘子优惠价对老用户上调至329元,新用户保持269元。
张先生通过直播间购买电影票优惠券,兑换后实际支付41元/张,而线下票价仅35元。其朋友使用新账号购买同一场次电影票,价格低至30元,差价达11元。
某旅行App中,三亚某酒店黄金会员账号显示价格2910元/晚,普通会员账号则为2699元/晚,差价211元。平台声称“新用户优惠”,但未在价格明细中说明优惠规则。
某团平台上,用户发现同一酒店在不同账号显示价格差异显著:常用账号190元,朋友账号132元,家人账号174元/206元,且未叠加任何优惠券。
飞猪平台某航班在苹果手机显示1330元(经济舱8.7折),而安卓设备显示400元(2.6折)和481元(优惠前原价),差价高达930元。
用户将某商品加入购物车后,价格从80元涨至90元,卸载App重装后同一商品价格降至60元,差价达50%。
某旅行平台黑钻会员预订机票时,价格从3868元跳涨至4408元,非会员账号价格稳定。
这样的杀熟是怎么形成的?
平台利用算法黑箱掩盖定价逻辑,消费者无法了解价格差异原因,被迫接受“被动定价”。例如,网约车平台根据用户历史加价行为自动上调费用,未提前告知定价规则。
消费者因设备类型(如苹果用户)、地理位置或会员等级被区别对待,违背市场公平原则。测试显示,部分平台对苹果设备用户加价5%-10%。平台过度收集用户消费习惯、位置等数据实施精准杀熟,增加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消费者在不知情状态下成为“数据靶点”
成为待宰的羔羊,如何破局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2024年7月施行)明确禁止经营者利用技术手段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差异化价格,要求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规定自动续费服务需以显著方式提前告知消费者,未按约定提供服务需退还预付款,防止变相强制消费。
法律管不住大家的钱包,那么我们如何自我保护呢?
1、注重隐私保护:使用无痕浏览模式访问电商平台,限制APP获取定位、通讯录等非必要权限。注册账号时使用虚拟手机号和邮箱,避免绑定真实个人信息。
2、做好数据隔离:通过虚拟机或沙盒环境运行购物类APP,防止平台关联设备硬件信息。在隐私设置中开启“限制广告追踪”(iOS)或“重置广告ID”(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