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古城的悠悠中轴线上,“彭城七里” 静静蜿蜒,3.5 公里的距离,却承载着 5000 多年的厚重历史。它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从新石器时期的陶片兽骨,到明清时期的青石砖瓦,岁月的痕迹在这里层层沉淀。如今,历经精心雕琢,“彭城七里”即将以全新的面貌与世人见面,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正缓缓拉开帷幕。


下圆墩

城市起源的文明曙光

下圆墩遗址,位于云龙山东北麓,是目前徐州市区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古代文化遗存。其龙山文化遗存距今约 4000 年,与帝尧分封大彭氏国的年代相当,堪称徐州城市历史的源头。在这里,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远古的大门。夹砂和泥质的黑陶,器形丰富的豆、壶、罐、纺轮等,无不诉说着徐州先民的智慧与勤劳,印证着他们跨越千年的聚居生活。


为传承这珍贵的历史记忆,下圆墩广场应运而生。这座占地约 6000 平方米的广场,北连云东文化街区、莲花广场,南接徐州名人馆、彭祖园,是 “彭城七里” 文化轴当之无愧的起点。广场以遗址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主题广场、景观桥、主题雕塑等景观,景观绿化相得益彰。目前,下圆墩广场即将对外开放。届时,市民和游客们可以漫步其中,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从龙山文化到现代文明的千年演进。


云东一道街

古韵新章的历史长卷

云东一道街,位于云龙山东麓,其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上世纪初。这里曾是徐州南下的咽喉要地,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在此逗留,“御桥口” 的旧称,诉说着往昔的荣耀。街道上,兴化禅寺、代笔亭、关羽马蹄印、利济亭等古迹星罗棋布,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更是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徐州的历史变迁。


此次改造秉持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的理念,巧妙运用古典园林手法,将山林与城市景观完美融合。云龙山东门牌坊修旧如旧,拆除两侧围墙,让山林的绿意自然地融入城市,打破了城市与自然的界限。“东坡梅林” 重现,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看到苏轼在此赏梅吟诗的雅趣场景。


代笔亭的翻新重现,无疑是此次改造的一大亮点。亭中磐石上的 “阿弥陀佛” 四字,相传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用铁马鞭所划,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代笔亭的复建,不仅展现了徐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更反映了其在民族大融合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沿路新安置的景观石上,镌刻着苏轼、高斌、文徵明、柳亚子等历史名人咏诵徐州的诗词,一步一景,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徐州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展现拓跋焘与徐州的历史渊源,在代笔亭西北处还精心营造了拓跋焘生平文化广场,墙体以整石雕刻拼接,与山林相得益彰,生动地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黄楼

承载文脉的历史地标

黄楼是 “彭城七里” 北端的节点,也是徐州文脉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地标之一。很多徐州人都没去过黄楼,但如今,黄楼展陈已全面完工,大家很快就能进去参观,体验不一样的黄楼。


此次黄楼展览提升改造围绕黄楼沿革、文脉、价值三大主题,以 “一天”“一年”“一千年” 为线索,打造了全方位展示苏轼黄楼时期以及徐州历史遗存、千年文脉与精神价值的展陈空间。


展陈后的黄楼分三层

⼀层主题“黄楼巍巍,⻛⾬千年”

二层主题“黄楼文脉,赓续延绵”

三层主题“黄楼遗爱,以民为本”


黄楼作为文保单位,其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古碑刻。黄楼建成后,苏辙撰写《黄楼赋》,并由苏轼亲自书写,这块黄楼赋碑如今就在黄楼一楼展陈。


《黄楼赋》讲述了苏轼抗洪的经过,描述了徐州地形,还蕴含着豁达的哲学观,非常值得大家去现场品味。


“彭城七里” 就像一条闪耀着历史光芒的项链,下圆墩、云东一道街、黄楼等都是上面璀璨的明珠。随着这些地方的改造和修复逐步完成,“彭城七里” 将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徐州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之一。

这个五一

让我们相约 “彭城七里”

漫步在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街道

感受徐州的千年风华吧!

徐州广电记者 | 郑子豪

编辑 | 李彦凝

一审 | 刘楠 姚亮

二审 | 朱宸昕 许腾飞

三审 | 张清 孙剑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