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新京智库发布《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2025)》榜单,徐州名列榜单首位。此榜单发布于五一前一周,其“指导”意味显而易见。徐州因历史文化、特色美食爆红,大概率不出意料。
2025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榜单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样子,无论是游客的走马观花,还是城中之民的刻骨铭心,总是具体而微、形象生动的。
徐州本来的样子,徐州该有的样子,一定是多彩的、多侧面的。但在笔者的心中,徐州的样子,是倔强的表情、诗性的表达、步伐的坚定。
图/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夜景绚烂
徐州的样子
是倔强的、不服输的劲头
之所以说文脉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因为从中你可以看到一座城市性格的来源。
对笔者来说,“彭城七里”中的“彭城之源”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
位于云龙山东侧、彭祖园旁的龙山文化时期的下圆墩遗址,是徐州市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至4000年,其时间与帝尧封大彭的年代相近,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大彭国的前身。
图/下圆墩广场
彭祖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雉羹”是中华烹饪文化最早的文字记载。
图/徐州博物馆(非下圆墩出土 供参考)
站在下圆墩遗址公园内,你可以想象4000多年前,彭祖带领徐州先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
“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2》中这句被封神的台词,据说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我命在我不在天”,其实是彭祖的养生理念,他说:“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葛洪是彭祖的“粉丝”,在《神仙传》中特别为彭祖立传:“殷未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
“涿鹿在彭城”?是的。《史记·五帝本纪》开篇记述了“中国第一战”“涿鹿之战”,大约47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进行的那场大战就发生在彭城!先秦典籍《世本》记载,“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说:“我族肇基之地,盖在江、河下游,故炎、黄交战及尧、舜所都之涿鹿,实在彭城。”
下圆墩遗址“一键穿越四千年”,带给观众的是突破自身肉体束缚的努力,是“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自觉、清醒。
而“一眼阅千年”,则是徐州先民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是“城下城、府下府、街下街、井下井”的不屈不挠。
在彭城广场“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一眼”阅览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罕见的地下叠城奇观。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十六日子时,黄河在徐州城东南奎山脚下决口,将徐州城淹没成一片汪洋,“城中水深一丈三,官廨民庐尽没,人溺死无算”。崇祯元年(1628年) 水退,人们清理泥沙,在废墟上重建新城。
图/徐州博物馆资料
徐州遭受黄河水灾有记载的达132次,漫灌古城的悲剧也不止发生于明代,肆虐的水患让生活在这座古城的人们一次次逃离,又一次次难以割舍,于是形成上下两城重叠的现象,街下有街、府下有府、庙下有庙、井下有井……沧桑从不亏倔强的人。
图/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
徐州的样子
是诗性的豪爽与浪漫
五月芳菲,诗意飞扬。在城市空间中,探寻被诗意浸润的生活、城市的人文品格,本身就很浪漫。
诗性的豪爽是云龙山西坡“季子挂剑台”上的上古《徐人歌》:“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诚信是金,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
图/徐州市云龙山季子挂剑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站在户部山戏马台高大的银杏树下,想着当年项羽秋风戏马,心中不免生出些许悲凉。“大风起兮云飞扬”,豪情随风起,亦随风而去。
图/戏马台
诗性的徐州中有历史的壮阔。它是110多年前传唱的《徐州歌》,“莽莽古徐州,山河气势遒,赤帝成功凭徒手”;是元代萨都剌的《木兰花慢·彭城怀古》,“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诗性的徐州中有随性的浪漫。它是刻在“石上的史诗”画像石上的风骨与烟火,《庖厨图》中烤肉的香气,跨越千年扑面而来;是白居易“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的喟叹;是苏轼“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的率真,“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的无拘无束。
最让文人骚客难以忘怀的是元丰元年(1078)重阳节,苏轼组织的那场“黄楼诗会”。黄河水退,黄楼落成之际,苏轼写下《九日黄楼作》:“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当年的情景,大型湖岛夜游实景演出《彭城风华》做了还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微风中泛舟湖上,与“苏徐州”跨时空对话。
图/《彭城风华》水上夜游演艺
“五省通衢”,“大河前横”,故黄河边的牌楼,见证过渡口的繁华,更见证了人来人往的悠悠离别。1079年暮春,苏轼写下《别徐州》:“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也借河抒情,“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图/手绘“彭城七里”
“彭城七里”串联2片历史文化街区、12片历史地段、45处53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历史建筑,一路诗情画意。
徐州的样子
是锚定目标的坚韧与奋发
坚持是寂寞的,对个人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无坚持则一事不成;对一座城市,是一种可贵的品格,是坚韧不拔的韧劲。只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才会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惊喜。
图/徐州夜景
徐州是一座光荣的城市、一座顽强的城市,3000年间500场战争,满目疮痍,石灰岩构造的山峦,千年裸露,寸木不生。建国初期,徐州森林覆盖率只有1%。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登上云龙山,极目四望而心生感慨,号召徐州“发动群众,上山造林”。男女老少,筐抬钎凿,70多年的奋斗,硬是在石头缝里种出满城青绿。连续多年保持江苏造林面积第一,林木覆盖率31.6%,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4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72平方米,水鸟翩飞,波光粼粼,苏北“江南”。
图/云龙 山
开窗见绿,出门即景,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花中,清风徐来,吹皱一湖春水,洗净尘世浮华。以生态美景打底,徐州越来越靓丽。
图/徐州音乐厅
一个人的成就是奋斗出来的,一座城市的崛起也是如此。改革开放早期,徐州是江苏仅有的两个未被列入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自费开放、自力开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久久为功,徐州实现历史性跨越。
图/ 高铁、高速公路、大运河,汇聚成徐州快速发展的交通脉络(高刚 摄)
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如今徐州又迎来“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新的历史节点。徐州该以怎样的步伐迈向“万亿城市”?
脚踏实地,稳扎稳打,锚定目标、善作善成,“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在谋对策、作决策、定政策上‘稳’,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效上‘进’”“担当作为,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图/云龙山观景台
徐州的样子,从历史中走来,被文化塑造,被赋予诗意的浪漫;徐州的样子,向未来奔腾,以舍我其谁的壮志,满弓紧弦拼经济稳增长,推动城市能级的提升,进一步推动苏皖鲁豫交界区域间联动融合发展,高歌新时代“大风歌”。
你我的样子,就是徐州该有的样子。
(作者巴全东,系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首席编辑,江苏名评论员)
作者 | 巴全东
摄影 | 李依航 程耀廷
编辑 | 黄雨桐
一审 | 朱宸昕
二审 | 张 清 柳亦刚 孙剑
三审 | 王经波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