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屈先生还在国企上班时就认识他了,平常却接触不多,只知道他是最早把挪威Kirkelig Kulturverksted(KKV唱片)引进国内的人。Kirkelig Kulturverksted可译为“教堂文化工作室”,创办人Erik Hillstad可能是建筑设计师,因为他参与许多与教堂相关的设计或重建,同时他是位诗人兼制作人,1974年成立至今推出数百张唱片,以独特的声音美学和音乐视野,向世人展现勇于突破与跨越藩篱的创作动力。KKV不算主流唱片,但却拥有一群忠实的支持者,他们从KKV的音乐中获得与众不同感动。慧眼识英雄的屈先生同样不走主流路线,他更喜欢原创的音乐,喜欢清新脱俗的旋律,也爱一尘不染晶莹剔透的声音效果。
位于广州海印广场三楼的韵之律音像店,低调几乎没有装修,却是小众唱片的宝库
所以KKV之后陆续引进ECM、MA、MDG等小众唱片品牌。时至今天,KKV可能是老板换人,制作内容偏向电子流行;MDG也逐渐离开经典德奥古典音乐,转向不容易接受的现代作品;MA则是供货不稳定,曲目内容也较单一。这几个品牌正悄悄从屈先生的唱片陈列架上减少,唯独ECM始终是他的最爱,无论音乐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录音效果的精采程度,都吸引越来越多的粉丝数量。从国企退休后,屈先生有更多时间折腾音响,由于长时间与录音圈打交道,他专注在专业器材而非民用器材。他说专业领域有些产品性价比超高,例如TC Electronic的一个被动前级,其实就是一个圆形音量控制加上输入与输出平衡线,千余元的售价声音效果却能秒杀一些民用音响。TC Electronic是一家丹麦制造声音均衡器、录音室和后期制作设备的公司,录音室能用就是质量保障,屈先生兴奋的拿一个要我回家试试,果然是超乎期待!
屈先生从丹麦自购丹拿声学单元制作的监听音箱,厚铝合金制作的箱体,光是铝合金实心脚架就将近80公斤重,特殊的仰角避震必须用绳索固定
首先他以丹拿声学BM系列监听音箱为蓝本,搭载一个240mm(10英寸)低音单元、一个Esotar软球顶高音单元。虽然单元用的都是丹拿声学产品,屈先生却从头到尾大幅改良设计,他把高音换成Evidence Platinum上首次亮相的Esotar²,这只28mm丝质软球顶高音振膜表面涂覆特殊阻尼涂层,通过精密工艺处理实现高频平滑响应与快速瞬态表现,显著降低分割振动干扰,延伸范围可达25kHz以上。强力钕磁铁使磁力强度达到前代T330高音的两倍,动态范围与功率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失真率低于0.1%。阻尼后腔设计:扩大后腔容积以吸收多余高频能量,抑制谐振干扰,提升声音纯净度。六角形纯铝音圈轻量化结构,增强瞬态响应精度与稳定性。总之,听过Esotar²就不必为无法拥有T330D高音而遗憾了。
上面是自制的前级,中间的解码器与最下面的时钟都是专业录音器材。前级的灵魂是电位器,特别向日本Alps订制的HQPRO电位器,只在几个日本天价产品上见过
最离谱的部分是脚架。全铝音箱已经够重了,为了让所有震动降到最低,他尝试用钢管灌沙制作脚架,多次实验后决定以实心铝材为材料,完成后脚架就接近80公斤。把音箱放置脚架上,再采用特殊的仰角避震,也就是前方一个较高的硬木尖锥顶住,音箱朝30-45度往斜上方发声,为避免倾倒音箱以皮带束缚住。也许是高音轴线没有对住耳朵,所以这对音箱可以开得很大声而不刺激,又因为Esotar²的扩散角度够广,2米开外聆听细节、定位、音场形状与层次感毫不受影响。屈先生除了自己玩,也把心得分享给同好,已经有多位ECM唱片拥簇者向他订购这套器材,前级关键的电位器特别向日本Alps订制了HQPRO电位器,内部以激光雕刻碳膜,阻值线性误差≤±1%,我只在几个日本天价产品上见过这玩意。单声道功放则是拿英国MC²(MC平方)录音室用功放来改装,这家公司的HS800/HS1400采用AB类放大电路,分别输出800W/1400W@8Ω功率,宽频设计(5Hz-50kHz)确保精准还原大动态音源,丹拿声学的标配功放就是向MC²订制的。屈先生除了用厚铝版打造机箱,强化电源,连里面的控制芯片都更换掉了,失真比原来产品低了一千倍!
同样经过重装甲改装的英国MC²单声道后级,MC²的功放在Abbey Road和Air studios等世界顶级录音棚都能见到
CD机与解码器就不多介绍了,屈广平还加上外置时钟,他说自己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玩时钟了,没想到现在一些制作发烧口水歌的录音棚,反而不认为时钟的重要性,令人不胜唏嘘。这二年屈先生陆续协助邀请ECM旗下的一些艺人到国内演出,他到处寻找合适的演出场地,无意间发现广州居然有不少适合录音的厅堂。比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广州舞蹈基地,至今仍是文艺团体和艺术教育的核心区域的水荫路,附近就有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现代舞团、广东艺术剧院、广州歌舞剧院艺术中心等许多地方。他很想为今后的演出做现场录音,然后提供给ECM出版发行,因为ECM不少录音都是在欧洲一些小型音乐厅、电台演播厅制作的,效果好得令人叫绝。屈先生的理想能否实现不得而知,但ECM的唱片已经足可弥补遗憾。
ECM是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当代音乐制作)的缩写,创立于1969年,创办人曼佛艾克(Manfred Eicher)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拥有低音大提琴演奏与作曲的硕士学位。他曾参与许多乐团的工作,演出范畴涉及爵士与古典音乐,并参加过大量的录音制作,这些经验为其以后经营ECM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艾克对电影与音乐的兴趣极为浓厚,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奠基者之一的导演高达(Jean-Luc Godard)在音乐与电影概念上的亲密战友。艾克在电影音乐方面的成绩,除了参与高达的多部作品之外,还包括了与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Theodoros Angelopoulos)合作的《鹳鸟踟躇》,以及与瑞士导演柯勒(Xavier Koller)合作《希望之旅》(199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ECM的30周年庆,艾克送给自己一个生日礼物,他把高达1988到1997年的所有电影原声带合并为五张CD,加上四本穿插数百幅电影剧照,集结成一套名为《Histoire Du Cinema》的CD书套装,这或许是艾克心目中自己一生事业的最高成就。
连电源排插都仔细避震悬挂起来
在音乐上,艾克担任ECM大部分录音的制作人,他和Blue Note唱片公司的老板艾佛莱恩(Alfred Lion)一样,几乎可以说是以一个人的品味,主导了公司的音乐走向,甚至于改变了整个音乐界。ECM创立初期,对爵士乐来说至少有两项重要的意义:一是为走前卫路线的美国爵士乐手提供了庇护地,让乐手们能够持续依照自己的想法创作,而不必和日趋庸俗的商业市场妥协。其次是艾克鼓励支持了许多有实力的欧洲乐手在爵士乐界崭露头角。ECM第一张唱片《Free At Last》,由曾与John Coltrane、Eric Dolphy、Billie Holiday等人合作过的美国爵士钢琴手Mal Waldron三重奏乐团演奏。ECM生逢良辰,60年代末美国由于摇滚乐风靡,许多重要的爵士乐手受到忽视,因此艾克能轻易地邀请到自己所喜爱的乐手来灌制唱片。这些乐手包括有:Keith Jarrett、Paul Bley、Marion Brown、Chick Corea、Gary Burton、Gary Peacoc等人,其中一部分人自70年代后一直与ECM保持着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其带来大量的精彩录音。
屈先生是国内唯一的德国ECM和美国MA唱片代理商
50多年来,ECM发行了超过1800张唱片,音乐型态上呈现极度多元的样貌,却也形成了某种品牌迷思,很难帮ECM做一个明确的定位。可以说ECM的唱片大致上是比较偏向爵士与民族音乐,ECM旗下还有ECM New Series等系列,型态上则是古乐、前卫实验、古典、当代音乐兼容并蓄。既有小提琴与大键琴作品,也有电子音乐与人声艺术,非常多元化,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具有原创性,ECM老板不喜欢炒冷饭。ECM的唱片在包装设计上同样用心良苦,简约主义风格始终贯穿:黑白为主色调,灰色为辅,其他色彩很少采用。封面的取景讲究鲜明,比如对风景采用广角摄照片,内容不会过于繁复,突出边白的作用,人物肖像常以剪影效果处理,有时直接利用几何构型以及色彩对比进行设计,因此辨识度很高。
50多年来ECM累积了大量的模拟录音精华
代理ECM唱片将近30年,屈先生甚至还有少量ECM已绝版的CD可销售
1968年创办人艾克在博洛尼亚爵士音乐节上结识挪威色士风手Jan Garbarek,他的四重奏为ECM录制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专辑《Afric Pepperbird》,四位乐手后来被传媒并称为“挪威爵士四巨头”。艾克第一次前往奥斯陆制作唱片,通过这次工作与挪威录音师Jan Erik Kongshaug相识,两人对旋律音色的追求不谋而合,由此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录音合作,并一起在奥斯陆建立了公司专属的彩虹录音室(Rainbow Studio),ECM早期的唱片大都在这里录音,艾克认为:“寒冷能促进音乐的纯净澄明”。后来艾克在瑞士找到一个位于地下的电台演播室,录音重心逐渐转移。
ECM从来没介绍过他们的录音方式、录音设备或录音场地(经常都是欧洲一些名不见经传小城镇的厅堂),有趣的是唱片音色却能保持高度一致性:有巨大开阔且明确的空间感、乐器结像清晰凝聚、音色晶莹剔透,泛着美丽的光泽又不刺激,低音非常有弹性且深沉下潜,低音大提琴的拨奏颗粒滚滚可数。ECM的录音追求真实而不是夸大,其乐器形体感准确,分离度开扬,背景干净清澈,都达到很高成就。为了完整捕捉演奏者的精神跳跃与心灵变化,ECM往往会降低电平,乍听之下会觉得比一般CD要小声,实际上保留了很好的动态起伏变化,只要把音响开大声一点,就能体验那种历历在目的感觉。1979年是ECM录音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基本采用磁带模拟录音,后来改用数字录音,模拟录音更有一种清纯洁净的味道,而数字录音有较高的动态对比与分离度,二者都可列入示范级效果。
德国学院派的MDG唱片也是屈先生引进国内
这张传奇钢琴家Keith Jarrett《The Koln Concert》现场录音大概是国内发烧友最熟悉的ECM唱片
限量2000本的ECM专册,我得好好珍藏起来
但更多人认识ECM唱片不仅是优异的录音效果,主要是他们与众不同的音乐品味与审美观。你可以说ECM是爵士乐、古典、当代、世界音乐、实验音乐都行,一连串的惊喜只是说明了这个品牌的多重面貌。大多数ECM唱片的音乐人看起来都象个雅痞,或者是疯子,披头散发但表情若神飞!记得有篇讨论雅痞现象的文章,半开玩笑的列举了雅痞的定义说:“40岁以下,年收入10万美金以上,都市专业人士,家里用胆机配3/5A书架音箱(花得起钱却又不是音响发烧友),有10张以下的ECM唱片(让人知道你喜爱音乐、也懂ECM就好,别去玩唱片收藏这一套),不要常听(常听就是爱乐者了,整天听音乐还当什么雅痞?!)”,ECM唱片从音乐人到拥簇者,多少都有雅痞情节。
ECM唱片不卖数字文件,除了CD与黑胶外居然还有卡式磁带
50多年来ECM累积了大量的模拟录音精华
在ECM的乐符中,很少有安定的因素,很少有商业化的表演,更没有任何循规蹈矩的演奏!几乎任何的专集都带有SOLO即兴成分,哪怕是事先有大概的稿子,甚至是演奏莫扎特或巴赫的音乐,也能找到那份SOLO的感觉。第一位让ECM品尝到胜利果实的音乐家是凯斯杰瑞(Keith Jarrett),他的钢琴独奏录音《科隆音乐会The Koln Concert》(ECM唱片编号1065),完全即兴地弹了六十几分钟,乐章优美如诗,成为许多爵士乐迷的最爱。1975年发行的《科隆》,让ECM在成立的第6年就跻身最重要的独立品牌之一,50年来这张唱片销售恐怕已接近一千万张,到今天还是非常受欢迎。《科隆》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许多青年乐迷踏入爵士世界,让凯斯杰瑞成为新一代的爵士英雄。看过ECM一些爵士三重奏的乐稿,只是一张画的乱七八糟的烂纸条,上面除了写上各自乐器的出场顺序和主调旋律外,大量安排了独奏即兴片段,为什么呢?不是ECM故意标新立异,制作人相信只有SOLO才能让乐者的思想从乐谱中放飞出来,才能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发挥对音乐的理解,才能在合奏时让每个乐手用自己的乐符,用自己的乐器甚至是民族乐器,用自己的世界观和对方乐手进行谈话,在演奏中彼此了解,彼此欣赏到彼此附和,达到灵魂的合拍!
ECM唱片封面设计常与瑞士艺术家合作,例如瑞士设计师Lars Müller曾出版书籍《风·落·之·光--ECM唱片的视觉语言》,深入探讨ECM的视觉语言体系
ECM欢度50岁生日时,有欧洲评论员列举了十张专辑,代表ECM里程碑式作品(但绝不是全部),我们共同来探索一下。
Mal Wadron《Free at Last 》(1969)
CM发行的第一张唱片,美国钢琴家Mal Waldron在一次海洛因吸食过量而导致濒临死亡的创伤体验后移居欧洲,44岁时曾是硬波普派的Waldron彻底从新塑造了他的现代爵士乐。
Chick Corea与Gary Burton《Crystal Silence》(1973)
如果说ECM自成一种流派,我们可以称为“空气”,《Crystal Silence》是这种风格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表现形式之一,录音带有一种深深的大气层感。
Terje Rypdal《After the Rain》(1976)
精通融合爵士乐的挪威吉他手Terje Rypdal,在专辑中他演奏吉他、钢琴、合成器、高音萨克斯风、长笛和各种铃铛,另外一位歌手是他的妻子,为ECM进军New Age音乐铺平道路。
Jack DeJohnette《Special Edition》(1980)
DeJohnette最具雄心和最令人难忘的作品之一,专辑里的音乐冒险地通过老式摇摆乐、模态爵士乐、bebop和自由吹奏,并利用阁楼爵士乐时代的几位重量级人物来体现其思想。
Chick Corea与Gary Burton《Crystal Silence》(1973)
如果说ECM自成一种流派,我们可以称为“空气”,《Crystal Silence》是这种风格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表现形式之一,录音带有一种深深的大气层感。
Keith Jarrett《Tokyo’96》(1998年)
钢琴家Keith Jarrett非常,除了《The Köln Concert》这张最有名也最畅销的专辑,他的独奏录音达到了惊人的数量,《Tokyo'96》是标准三重奏。
Bobo Stenson《Serenity》(2000)
钢琴家Bobo Stenson是ECM斯堪的纳维亚大使三巨头的第三位,与Rypdal和Garbarek并驾齐驱,而《Serenity》很可能是ECM发行过的最具ECM风格的唱片,融合了精致的旋律和自由即兴的演奏。
Enrico Rava《Easy Living》(2004)
小号手Enrico Rava是意大利最好的爵士音乐家之一,《Easy Living》是他最好的作品,刻意展开的抒情性,交替着抒情诗形式和具有挑战性与谐和密集的声景。
Norma Winstone《Distances》(2008
英国歌手Norma Winstone那沙哑的、耳语般的声音要求着任何与她碰巧的人有着灵活的想法,两位伴奏者完美的即兴演奏,加上她美妙的音色无出其右。
Vijay Iyer Sextet《Far From Over》(2017)
钢琴家Vijay Iyer在ECM的第三张专辑,包含来自各方的强大阵容(萨克斯风演奏家Steve Lehman和Mark Shim、短号演奏家 Graham Haynes、贝斯手Stephan Crump、鼓手Tyshawn So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