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当下处于怎样的发展状况?诗人们坚持诗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最近,《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录》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上海诗人崖丽娟耗时三年花费心血、精心打造的对39位中国当代诗人的访谈合集,受访诗人年龄跨度超过三十多岁;通过她对中国当代诗坛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呈现出诗歌文本以外诗人们丰富而重要的面貌,显示了中国当今诗坛最具创造活力的力量。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一些读者关心的话题与上海诗人崖丽娟展开对话。
上海诗人崖丽娟三年采访39位诗人,第二季访谈已开启

Q新闻晨报:对于这次 “中国当代诗人访谈”的目的,除了得到专业人士的答疑解惑,为读者提供思考启迪,为专业诗歌写作者提供经验;还有一点我注意到,那就是为研究者提供一份文献,你觉得自己有没有完成这个愿景?

A崖丽娟我做这个“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刚开始纯属是一次临时性采访,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为一个有计划或者说是有策划的系列访谈。这里先说一说访谈的缘起,2021年10月底,我联系诗人西渡准备做他的访谈。西渡是2021年“第六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的受邀嘉宾,由于他后来未能来上海参加诗歌节活动,我们就商议改成书面笔谈形式,最终形成《诗是宇宙的语言》一文,这算是我的第一篇诗人访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访谈纷纷被各种新媒体平台转发,四川的诗歌网络平台“南方诗歌”的主编胡先其看到后联系我在“南方诗歌”开设《崖丽娟诗访谈》专栏。我们最初商议连续做三年,每个月做一期,共计36位诗人。我后来对最初的名单略做调整,并增加了3位访谈嘉宾,最后是39位诗人接受了采访。

当然,完成这39位诗人的访谈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业界人士所言,完成这种规模和深度的诗人采访肯定是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的,非常不易。至少,这些访谈为中国当代诗坛或学界留下了一份鲜活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夸张地说,《崖丽娟诗访谈》做成了“现象级”品牌。所以说,我的愿景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实现了。


诗人、作家、编剧翟永明

Q新闻晨报:39位访谈对象当中,是不是能够囊括当今中国诗人的中坚力量,之后你会不会继续开展新的访谈?

A崖丽娟这个系列访谈现在由北岳出版社结集《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录》3月正式出版,4月刚刚上架,是我耗时三年花费心血精心打造的对39位中国当代诗人的访谈合集,受访诗人中最年长的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最年轻的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50后2位,60后22位,70后9位,80后5位,90后1位,男性30位,女性9位。访谈嘉宾的年龄跨度有三十多岁,这些受访者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有诗坛领军人物,也有很重要的诗歌批评家,他们的名字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书。在访谈时,诗人们结合自身写作和人生经历,围绕诗的本质与形式、诗与世界、诗与心灵、诗与爱情、诗与生活、诗与生命的多重关系,展现了他们对题材、主题、风格、语言、修辞、个人身份和人生经历等内容的深入思考,对心灵幽微世界的隐秘揭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严肃追问,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独到见解。通过对中国当代诗坛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呈现出诗歌文本以外诗人们丰富而重要的面相,显示了中国当今诗坛最具创造活力的力量。读者也许可以借此一窥中国当代诗歌发生的秘密。


诗人、作家钟鸣

除了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对系列访谈的关注,纸媒方面,很多专业文学杂志也发表了我的访谈,2024年,《诗潮》杂志共发表9个访谈,在所有纸质刊物中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并向我发出2025年做第二期诗人系列访谈的邀请。2025年我已经开始了第二季的访谈,现在完成了3位,还会继续做下去。


“60后”仍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中坚力量

Q新闻晨报:从访谈对象年龄结构来看,有一些读者注意到22位访谈对象是“60后”。那么,这当中有出于你个人的偏爱,当然也有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你认为“60后仍然是中国当代市场的中坚力量”。

A崖丽娟一些读者疑惑,为何访谈对象中竟然有22位是“60后”,人数超过本书其他年龄阶段受访者的总和。这主要是出于我的个人偏爱,要说理由也有:一是本人是“60后”,我们的青春都浸润过20世纪80年代诗歌“黄金时代”的洗礼,对相似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文化氛围比较熟悉,有天然的亲近感;二是“60后”的中国当代诗人目前仍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精进、诗观成熟,影响力覆盖中国当代诗坛的方方面面,在推动诗歌实验与理论探索上的建树和贡献有目共睹。因此,对他们进行集中访谈,既能体现中国当代诗坛的成就,同时也能映照中国当代诗坛的诸多问题;三是“60后”的中国当代诗人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对其经验得失的剖析和借鉴,对后来者有激励与推动的作用。


诗人臧棣(右1)和西渡(左1)都是“60后”

当然,不可否认,当今诗坛的年轻一代有较好的学历、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崭露出的才华和锐气令人欣喜,也颇值得期许,但尚处在有待成熟的状态,需要假以时日进一步检验和更大范围地深入观察。倘若有机会,或许我将来会把访谈关注点逐步后移至“70后”“80后”“90后”等人群。还想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很多“50后”的中国当代诗人的访谈早有珠玉在前,在没有新视野和新思路的前提下,我没有把“50后”作为主要访谈对象。这不过是我个人不愿拾人牙慧的一点儿自尊表现,并不意味着对这些诗人创作成就的忽略和轻视。


他们为何坚持诗歌创作:热爱、才华和自信

Q新闻晨报:大多数被采访者有没有后悔他们当初从事诗歌创作,或者是作为诗人这样一个职业的选择?

A崖丽娟当然没有,否则他们就不会取得这些成就了,我也不会选择他们作为访谈嘉宾了。很多人告诉我,写诗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过,很显然,诗人并不是一个“职业”,因为光靠诗歌养活不了自己,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写诗都是“业余”的创作,哈哈。

Q新闻晨报:相比较于上世纪的80年代,诗歌在今天究竟是越来越边缘化了,还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被访谈诗人的回答当中,你有没有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A崖丽娟很多访谈嘉宾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积极的回答,乐观者甚至认为现在是诗歌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同时对诗坛某些现状表示出一些担忧。我认为这也是很正常的判断。

Q新闻晨报:你访谈的很多位诗人写诗时间已经持续三十多年,他们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从哪里来?又是如何保持其旺盛的创作力?对于大多数访谈对象来说,他们在今天仍然坚持诗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A崖丽娟从他们的回答中,我领悟到,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一是来自于热爱,二是来自于才华,三是来自于坚持。对于大多数访谈对象来说,他们在今天仍然坚持诗歌创作的原因是热爱、才华和自信吧!


安徽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陈先发让这个时代的诗歌记忆保存下来,流传下去

Q新闻晨报:你自己也是诗人,对你来说,如何在当下寻找自己诗歌作品传播的平台?或者说,去为诗歌的普及添砖加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A崖丽娟诗歌的传播方式,无非包括这几种渠道: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还有就是出版合集或个人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研讨会、讲座,以及其他一些诗歌活动;或者被谱成歌曲传唱,制作成诗剧演出、诗人之间的雅集等等……比如我从去年到今年分别去复旦大学、静安区图书馆、中华艺术宫做了三场关于女性诗歌写作意义的讲座;我有自己的公众号经常推送诗歌;我经常参加诗歌朗诵会、参加诗人雅集活动;我做的诗人系列访谈,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汇总起来发表或结集出版。这些都是在尽自己所能,为诗歌的普及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理解诗歌、理解诗人,从而喜欢诗歌。当然,最关键还是诗人自己要好好写诗,不断写出好作品,以文本说话,赢得人们的尊敬。这样,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充满诗意。


崖丽娟在中华艺术宫做诗歌讲座

Q新闻晨报:诚然,大多数人现在很少会主动去关注诗歌。在结束采访之前,你有什么想对读者分享的

A崖丽娟如果说,阅读是将消逝的时间保存在记忆中的一种方式,那么,作为访谈者最大的愿望无疑是希望这本《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录》能被更多喜欢当代诗歌的人们所阅读,并通过他们的阅读和分享,使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记忆得以鲜活地保存下来,流传下去。


《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录》(北岳文艺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嘉宾介绍:崖丽娟,壮族,现居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曾担任上海越剧院副院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研室主任、《世纪》杂志副主编,编著有文史书籍10余部,出版诗集《未竟之旅》《无尽之河》《会思考的鱼》《有后缀的时间》,评论集《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录》。在《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林》《诗潮》《当代·诗歌》《作家》《作品》《上海文学》《百家评论》《新文学评论》发表诗歌、评论、访谈,有作品获奖并入选各种年度选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