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6名菲律宾人员组成混合编队(含海军、海警及警察),在未获中方许可的情况下非法登上中国南沙群岛铁线礁,并试图开展所谓“活动”。中国海警执法人员随即依法登礁查证,对菲方人员实施驱离,并清理其遗留的塑料瓶、木棍等物品。此次事件是继2024年菲方34人强闯铁线礁、2025年1月偷运建材未遂后,菲方第三次针对该礁盘的蓄意挑衅。

铁线礁作为南沙群岛的重要组成部分,退潮时仅露出少量礁盘,但其地理位置极为敏感:东距中国渚碧岛约120公里,西扼南海航运咽喉,且与菲律宾非法占据的中业岛仅隔4.4海里。菲方选择在此地反复试探,既是对中方主权的直接侵犯,也是其南海扩张战略的缩影。


菲方对铁线礁的执着源于其“控制关键水道”的野心。铁线礁与中业岛之间的南澳水道是南海航运的重要通道,日均通航量占全球贸易量的30%。菲方企图通过实际控制铁线礁,强化对中业岛非法占领的“合法性”,同时监视中国在渚碧岛等地的建设活动。此外,菲方近年来加速在南海岛礁的军事化部署,试图将争议区域“既成事实化”。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当前支持率已跌至25%,国内经济疲软、民生问题突出。通过制造南海摩擦,菲政府可塑造“外部威胁”以转移公众视线,同时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此次菲方人员登礁时携带摄像设备,意图拍摄所谓“中国强硬执法”画面,为国际舆论战积累素材。

事件发生正值美菲“肩并肩”联合军演期间,1.4万名美军携“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射程1800公里)进驻菲律宾。菲方行动明显带有配合美国“南海军事化”布局的意味,试图借外部势力为其非法主张背书。然而,中方早已在南海部署055型驱逐舰等装备,形成有效威慑。


中国海警此次反应速度与执法力度凸显其能力提升。中国海警船航速达32节,配备76毫米舰炮,远超菲方老旧美援船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第20条,对侵入领海人员实施强制驱离;通过定期巡航、礁盘驻守等方式,确保铁线礁“无人无设施”状态。

中方在事件前夕发布《铁线礁、牛轭礁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直指菲方在中业岛的施工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数据显示,铁线礁珊瑚覆盖率较十年前下降60%,而菲方填海造岛产生的泥沙淤积是主因。这一报告不仅瓦解了菲方“环保卫士”的伪装,更在国际法层面强化了中方主张的正当性。

外交部发言人明确将此次执法定义为“对菲方挑衅的必要反制”,强调中方行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与此同时,东盟国家集体保持沉默,越南甚至表态支持“双边解决争端”,反映出区域国家不愿卷入大国博弈的务实态度。


菲方近年行为已严重违反《宣言》第5条“保持自我克制”的承诺。若类似挑衅持续,可能导致区域规则体系崩塌,迫使中方采取更坚决措施维护主权。

美国试图通过武装菲律宾、部署中程导弹等方式,将南海变为“第二岛链”前沿。而中方以海警执法、生态报告等“非军事手段”应对,既避免冲突升级,又实质巩固控制权,展现出成熟的战略定力。

随着中国海空力量及海洋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南海正从“多方争议”转向“中国主导的规则制定”。菲方若继续充当美国代理人,不仅难以实现其领土诉求,还可能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菲方‌需清醒认识“倚美制华”的不可持续性。若继续挑衅,中方或升级反制措施,包括扩大执法范围、加速南海岛礁建设等;东盟国家应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避免个别国家绑架区域利益;南海问题将成为检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试金石,中国有望通过生态保护、航行安全合作等软实力输出,重塑海洋治理范式。


铁线礁事件绝非孤立冲突,而是南海秩序深刻变革的缩影。中方在坚定维权的同时,正以创新手段破解“主权—环保—发展”的三重难题。当菲方仍在用20世纪的殖民思维觊觎他国领土时,中国已通过科技赋能执法、生态化维权等路径,为21世纪海洋争端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场博弈的终局,或将决定谁才是南海真正的“规则定义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