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派了几十人参加八国联军,分得了400万两白银的赔款,可到最后赔款不仅没有拿到,反而又搭进去几百万两。这是怎么回事?
八国联军中各国派遣的兵力不尽相同,在瓜分3.9亿两白银的时候,奥匈帝国因为只派遣了几十人参战,所以分得的白银数量只有400万两。
清朝赔款不是一次性拿出,而是分期付款,每年清朝需要向奥匈支付10万两白银。时间到1916年的时候,清政府连本带息向奥匈帝国只支付了160万两白银,这与400两相去甚远。
随着一战的爆发,赔款也戛然而止。等到一战结束之后,奥匈帝国解体,赔款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奥匈帝国留在中国的遗产,还直挺挺的矗立在中国各地。
最明显的就是奥租界,它傲然直立于天津。在九国租界当中,奥匈帝国的租界是最小的一个,尽管最小也占据了1080亩的土地。
依托租界,奥匈帝国在中国投资了不下20家企业,天津是主要集中区。
在这些企业当中,礼和洋行是最出名的,也是体量最大的。50万两的注册资本,使得礼和洋行能够染指军火生意,从奥匈帝国倒腾军火卖给清朝。
奥匈在天津还有航运公司,5艘船舶能够为他提供每年1.2万吨的海运能力。
奥匈帝国解体之后,礼和洋行库存当中的12万两白银军火全部被清朝收归己有,船运公司的5条船也被清朝拿到手。
租界内奥匈帝国建设的领事馆成为了清朝人专属建筑,200余奥匈人修建的31栋西式建筑也一同被清朝收归国有。
租界内改造升级的12条市政道路长达8公里,仅这一项,奥匈帝国就花了30万两白银,现在也归清朝所有了。
水电建设上,奥匈帝国前期也投入了30万两白银。
当1080亩地回归清朝手中的时候,这片土地已经价值150万两。而地表上的建筑价值也在50万两左右。
至于礼和洋行这些企业同样价值不菲,单单一个礼和洋行就值30万两白银。
奥匈帝国除了有遗产留在清朝以外,清政府在晚期还向列强借了不少钱,奥匈帝国也是债权人之一。
等到奥匈死亡之时,清朝还欠了它80万两白银的贷款没有归还。现在债权人死了,这笔账也就成了烂账、死账,没有人再提及。
从庚子赔款被确定,到清政府停止向奥匈赔款,从清政府口袋里出去的白银数量是160万,但奥匈帝国投资到清政府身上,或者被清政府坑蒙拐骗的白银数量却高达300万两。
也就是说一场战争下来奥匈帝国不仅死了几个人,还平白无故搭进去100多万两白银,这笔买卖对奥匈帝国来说亏到姥姥家了。
另外,清朝与奥匈之间还是有正当贸易的,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火炮和步枪有许多出现在了清朝队伍当中。
这些虽然是两国之间正常的军火贸易,但还是有一些是通过举债的方式予以交易的,所以这部分亏损理也算在奥匈帝国的头上。
现如今,在军博当中还有两门斯柯达生产的75毫米火炮。
奥匈帝国没了,清政府肯定是高兴的,但滞留在清朝的原奥匈人就不开心了。
来的时候,他们还是奥匈帝国的公使、军人,当下不仅国家没了,失去了一个合法公民的身份,更是要被清政府驱赶走。
奥匈帝国在战争当中获得的赔款无法与英国相比,同样他在中国的投投资也无法同英国相提并论,可像奥匈帝国这样做亏本买卖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