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阅卷人!
4月29日上午,“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全面构建“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新闻发布会举行。
发布会上,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波介绍有关情况。重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刘伟,重庆市司法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友生,荣昌区昌州街道党工委书记皮荣刚,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桂花园社区工作者(第四网格专职网格员)陈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波介绍,重庆已在1.1万个村(社区)优化设置网格6.2万个,形成综合集成、多跨协同、扁平一体的基层治理格局,在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为超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波介绍,自去年4月以来,重庆市围绕夯实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底座基石,创新性地构建了党建统领的“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这一体系以“一中心”即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为核心,统筹协调镇街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四大“板块”工作。通过体系重构、机制重塑、力量重组,推动基层治理由“自上而下”向“上下联动”转变、单打独斗向协同共治转变、传统治理向智能治理转变。主要体现出“三个有效提升”:
提升一:将触角延伸到了每一个角落
首先是“141”基层智治体系全域重构,精细化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围绕“大综合一体化”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从健全体系、配强力量、厘清职责3个方面着手,扎实推进基层智治体系建设。
在体系构建过程中,重庆注重网格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全市1.1万个村(社区)的6.2万个网格,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一个角落。
每个网格都配备了专门的网格员,负责收集群众意见、上报处理问题,确保了基层治理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同时,还通过“渝快办·人人都是网格员”组件和“重庆基层智治”微信小程序,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
提升二:智治平台让基层治理更智能
其次是建好用好基层智治平台,智慧化治理能力有效提升。根据数字重庆统一架构,全市统一开发、一体部署了镇街基层智治平台,让基层治理更智能。
一是镇街情况“一图统揽”。全覆盖构建1031个镇街、1.1万个村(社区)、6.2万个网格实景地图,重点场所、网格力量等定位落图,每个镇街“四板块”需办理事项、每个网格情况一屏总揽,便于基层一图掌控。
二是任务事件“一办到底”。依托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将“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数字化,一般事项由网格及时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通过平台逐级流转办理,网格员通过平台上报、办理事件779万件,闭环解决群众诉求问题。
三是数据归集“一池聚合”。推动市级部门向镇街下沉市场主体等数据,网格员核采基础数据,接入烟雾火灾预警等智能算法139个,平台动态监测、自动分析流转事件,对高频事项、风险隐患等及时预警处置,基层办事、决策更科学、更高效。
四是多个系统“一端整合”。逐步将落到基层的各个应用系统整合到平台,有效解决基层APP过多的问题。全面推广应用“一表通”智能报表,有效减少基层人员报表数量和处理报表时间。
提升三:初步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街”
三是突出保平安惠民生促发展,实战化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党建统领能力明显增强。让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末梢”融合。推动党组织向小区(网格)、微网格、乡村院落等延伸,让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末梢”融合。
为民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把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作为关注重点,常态化服务“一老一小”等27万人。网格员通过入户走访,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和问题诉求,开展代理代办等服务50万余件次,及时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除险固安能力明显增强。推动镇街编制数字化应急预案1.3万余个,紧急情况时一键启动、快速智达。聚焦矛盾纠纷化解,网格员协同解决邻里、物业等矛盾纠纷120万余件,初步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街”。
助企兴业能力明显增强。落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主动上门服务企业323万次。组织网格员协同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行动,走访企业8900余家,帮助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
张波表示,下一步,重庆将持续推进“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的迭代升级。通过不断完善体系架构、优化机制流程、提升平台功能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基层智治体系的实战效能。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分级分类化解
重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刘伟:
重庆市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实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专项行动,一季度全市基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1.06万件。
同时,重庆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平台,明确区县综治中心“五有”目标,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依托“141”体系开展工作,努力让群众解决诉求“最多跑一地”。目前,全市38个区县和3个开发区的综治中心挂牌运行工作正在推进中。
此外,重庆还开发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应用”,推动矛盾纠纷分级分类化解,实现全量掌握、闭环流转。刘伟表示,下一步将加快迭代应用功能,方便群众线上反映诉求,推动快速流转办理,提升群众获得感。
平均办案时长缩至15分钟内 为企业和群众“减负”
重庆市司法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友生
重庆将“大综合一体化”镇街行政执法改革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关键。2023年10月起,全市1031个镇街实施“四个一”举措。一是制定“一张清单”定权责,赋予镇街99项“三高两易”执法事项,解决有责无权困境,有效整治“城市顽疾”。二是组建“一支队伍”管执法,1031个镇街全部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大队,4700余名执法人员下沉,履职活跃率达92%。三是出台“一套规范”提效能,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协同机制,配备法制审核人员,复议被纠错率大幅下降。四是开发“一个应用”谋突破,建设全市统一数字办案平台,实现执法全程网办,精简线上环节,平均办案时长缩短至15分钟以内,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
网格员化身网格“哨兵” 成为民意直通车
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桂花园社区社区工作者(第四网格专职网格员)陈 莉
“我们就像是网格里面的‘万事通’和‘小管家’,基层智治平台就像是给我们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我们,以‘人力+算力’守护着一方小天地的和谐有序!”陈莉介绍,其职责履职依托“清单+平台”双轨推进。一方面,严格对照市里下发的网格员“6+1”履职清单开展服务,基层智治平台会结合网格内孤寡老人分布、消防隐患重点区域、近期反诈宣传需求等动态生成任务,如针对独居老人开展每周探访、在雨季前完成老旧小区消防通道专项巡查、结合高发电诈类型定制宣传方案等,网格员按图索骥逐项销号,确保服务精准触达。
另一方面,网格员化身网格“哨兵”,依托日常巡查与居民“拉家常”搭建社情民意直通车。无论是突发水管爆裂、高空坠物隐患,还是居民对政策细则的困惑,均通过基层智治平台手机端一键上报,形成“网格吹哨—平台派单—部门联动—结果反馈”的闭环响应。2024年以来,该社区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已高效处置65件民生问题,平均办结时效压缩3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接入烟感、智能手环等感知终端 编织实时预警的“安全网”
荣昌区昌州街道党工委书记皮荣刚
重庆1031个镇街全覆盖建立基层治理指挥中心,街道又是如何推动基层智治体系发挥作用的?皮荣刚表示,荣昌昌州街道依托“141”体系,在党建统领下将“智治力”转化为民生服务力、产业护航力与应急响应力,以数字化改革破题基层治理难题。
在昌州街道,基层智治体系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网格员化身民情“探头”,将入户走访收集的群众诉求汇聚至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平台智能分拨任务,让52.7%的民生事项实现线上办理,办结时间压缩七成。如今,社区老年食堂从群众呼声落地为暖心工程,正是依托平台对老年人分布与就餐需求的大数据分析,精准选址建成3个服务点位,让“银发餐盘”飘出幸福味道。
产业服务同样因“智”而活。面对“荣昌卤鹅”销量激增带来的产能与安全挑战,街道依托“141”体系对卤鹅产业链企业开展定向走访,从原料溯源到冷链运输全链条护航,更通过平台实时监测企业生产数据,智能预警异常波动,以“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精准服务助力特色产业“腾飞”。
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因“智”而敏。昌州街道接入上万个烟感、智能手环等感知终端,编织起一张实时预警的“安全网”。2024年,这张网成功预警并阻止近两千起电信诈骗案件,AI系统22次火情秒级响应,特大暴雨中更依托平台调度机制,半小时内转移全部低洼区居民。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数字化改革正重塑基层治理逻辑。
重庆民主村社区“三板斧”破题:一网统管、一屏智治、一圈惠民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
民主村社区以“141”体系为支撑,创新探索“织密一张网、用好一块屏、做优一个圈”基层智治模式,将超大城市治理的“大命题”转化为群众可感的“小确幸”。
面对8054名居民与16名社区干部的供需矛盾,民主村社区依托“141”体系划分9个网格,组建“18名专兼职网格员+26名城管民警、水电气讯包联人员+190名在职党员、新就业群体”的治理团队,线上全覆盖“进圈入群”,线下联动“随手拍”治理问题。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去年底群众反映路灯昏暗,城管部门一周内加装9盏路灯,让夜路变“暖途”。
基层智治平台成为社区治理的“超级大脑”。依托全市统一建设的数字化平台,社区实现任务调度、居民数据、网格动态“一屏统揽”,群众通过“重庆基层智治”小程序上报的商户排烟等79件烦心事均获妥善处置。高空抛物曾让邻里关系紧绷,如今AI算法精准抓拍溯源,今年实现“零抛物”;消防通道违停、独居老人安全等痛点,也通过智能预警与闭环处置迎刃而解。
社区更以“15分钟生活圈”回应高频诉求:打造“红心蚂蚁”驿站,为快递小哥提供歇脚充电的“暖心港”;针对三分之一老年群体“吃饭难”,引进餐饮企业开设社区食堂,60岁以上老人15元享20道自助餐,腿脚不便者还可送餐上门。如今,社区食堂日均接待1200余人次,烟火气里飘出“幸福味”。
从“吹哨”到“亮灯”,从“智管”到“暖心”,民主村社区正以数字化重塑治理肌理,让超大城市的“毛细血管”迸发活力。
上游新闻记者 陈瑜 摄影 甘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