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我立的flag总是倒得比墙还快?想坚持跑步、学英语,可没几天就提不起兴趣,到底该怎么办?”今天就和大伙唠明白——有时候,放弃真不是你的错!


咱得先搞懂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其实它就像个任性的小孩,只愿意干自己觉得对、感兴趣的事儿。就拿吃饭来说,我们都知道吃蔬菜水果健康,但为啥总忍不住点炸鸡汉堡?因为大脑本能觉得“碳水能快速带来快乐”,它才不管长远健康不健康呢!所以,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真的太正常了!

大脑有个“奖励机制”:当你做一件事感觉开心,它就会分泌化学物质,让你越做越上头;一旦觉得难受、无聊,它立马喊停。就像玩游戏通关会有音效和特效,刷短视频能快速看到有趣内容,这些都是即时正反馈。但要是你立个“追到心仪的人”“成为世界首富”这种大目标,大脑一算:这得坚持多久才有回报?算了算了,还是躺平刷剧香!

这就是张一鸣说的“延迟满足”难做到的原因——大脑天生就爱“即时快乐”。那该咋办?答案是:把大目标拆成小碎片!比如你月薪3000,想当首富太遥远,先定个小目标“半年内工资涨到4000”;觉得这个还难?那就再拆:“这个月存500块,然后发朋友圈炫耀,等爸妈夸夸”。目标越小、越容易实现,大脑收到正反馈就越快,自然更愿意坚持。

但问题来了:有人说“我按这个方法做了,还是提不起劲”,为啥?因为正反馈也是有“阈值”的。就像吃第一口蛋糕超满足,吃多了就腻了。如果每天重复同样强度的小目标,大脑会麻木,觉得“这点成就感还不如刷会儿手机”。


这时候有两个选择:

1. 找更强的正反馈:比如健身,一开始跑5分钟就奖励自己看一集剧;后来5分钟没感觉了,就改成跑10分钟奖励一顿大餐。
2. 干脆摆烂!这可不是让你彻底躺平,而是故意“放纵”,让自己对刷手机、玩游戏这些低层次快乐感到厌倦。就像一直打游戏的人,打到最后会觉得索然无味。当你对现有快乐感到无聊时,反而会主动寻找新刺激,这时候再引入新目标,大脑更容易接受。

说到底,想让自己坚持做一件事,关键是摸清自己的“快乐阈值”。每个人对正反馈的敏感度不一样,有人跑两圈就开心,有人得跑五公里才有感觉。你得学会观察自己:为什么刷手机停不下来?是因为短视频的即时刺激太强?那下次就试试“刷10分钟手机,必须学15分钟英语”,慢慢调整强度和频次。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试3 - 4次才会有效果。别因为一次失败就自责,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有时候“摆烂”反而能帮你更快走出舒适区,就像掉进泥潭,挣扎到一定程度,反而会激发你寻找出路的动力。

记住,自律不是靠咬牙硬撑,而是学会和大脑“谈判”。下次再立flag,不妨试试把目标拆小、及时给自己奖励,实在坚持不了也别焦虑——适当摆烂,说不定是新改变的开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