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揭明玥)作为拥有26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徐州在时光长河中,始终挺立着一条见证文明嬗变的精神脊梁——纵贯古今的彭城路轴线。这条千年不移、始终如一的城市中轴,不仅串联起古城地理空间的对称美,更孕育诞生了彭祖文化、两汉文化、运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徐州在新时代的标志性城市符号。


穿越古今的文庙街区。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两年前,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正式启动,这条3.5公里的文明长廊,将235处历史遗存编织为一体,让新石器时代的下圆墩遗址、北魏时期的代笔亭、楚汉文化的见证戏马台、北宋文学家苏轼兴建的黄楼,与文庙、回龙窝等现代化商圈,开启跨时空对话。通过“文化解码+科技赋能+区域联动”的创新模式,这座古城正涌动着蓬勃的发展新动能:2024年游客接待总量突破1亿人次,重点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增幅均接近20%,数字文创、文博旅游等新业态乘势崛起,千年文脉正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原真保护

235处历史遗存织就“活态博物馆”

漫步“彭城七里”,时空交错感不断袭来:4300年前的下圆墩遗址处,科技感十足的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正加紧建设中;云龙山摩崖石刻上的千年凿痕,与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的脱口秀演出遥遥相望;五省通衢老牌楼旁,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黄河故道,宛如一条玉带穿过整座城市,尽览繁华;文庙街区的全息投影,在古城墙洒下斑驳,将苏轼笔下的“明月几时有”化作漫天星河。


徐州博物馆与云龙山相连。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何为“彭城七里”?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沙波介绍,“彭城七里”南起云龙山脚下4300年前的下圆墩遗址,北到故黄河旁的黄楼,一条长约7里的文脉轴线横穿老城区,依次串联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大同街、城隍庙、快哉亭公园、户部山、徐州博物馆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大小分布着97项235处历史遗存,是徐州厚重历史的精华、千年文脉的基底。

“徐州古称‘彭城’,‘七’不仅契合了文脉中轴线南北长7华里、更新片区面积7平方公里,而且根据文脉历史年代,‘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被划分为彭城之源、土城汉风、户部繁华、回龙巷陌、大同风情、鼓楼时尚、黄楼胜迹7个文脉片区和更新单元。‘里’,则不仅是长度单位,更有居住片区、街巷、故乡的含义。”沙波解释道。

2022年起,在全面了解群众对更新改造的意愿基础上,徐州历时一年编制完成《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次年,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明确将这条千年文脉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文商旅居融合市集烟火的繁荣集聚”。


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徐州市彭城七里工作专班应运而生。近两年来,徐州市以整体性的系统思维,充分挖掘利用“彭城七里”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原真性保护与延续古城风貌并重,修缮后的崔焘故居与李家大楼在景观灯影中焕新升级,青砖黛瓦间流淌着文创市集的活力脉搏;古城徐州南门东延的古城墙遗脉之上,徐州城墙博物馆拔地而起,深埋地底600余年的明代城墙遗址显露“真容”;依托彭城广场考古遗址,建成开放全国首家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打造“一眼阅千年”的叠城奇观……曾经一度沉睡的历史文化遗产,纷纷从遗迹中“苏醒”,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文旅融合

当项羽戏马台遇见中医奶茶店

在徐州市云龙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彭城七里景无穷,三里半在云龙中。”而位于云龙区彭城街道、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的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徐州古城中心,更是承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300多年的商业传承,楚汉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绵延叠加。


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户部山顶的戏马台上,西楚霸王项羽在此留下了“秋风戏马”的千古绝唱;徐州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傍山而建,青石巷陌深处,雕花门扉见证了数百年光阴的流逝;快哉亭中,苏轼挥毫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而回龙窝,相传是一个让乾隆皇帝都曾“迷路”的地方。

“如今,这里不仅遍布古老红墙、雕花门楼、百年银杏、月光市集等众多网红打卡点,聚焦历史建筑挖掘再利用,我们在崔焘故居、李家大楼、魏家园和戏马台,陆续招引入驻20余家兼具文化性、体验性的丰富业态,高品质运营古风沉浸式体验空间。”户部山明清建筑保护中心主任、戏马台管理所所长解勇说。


崔焘故居是徐州体量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院落。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在户部山西坡,坐落着一片规模庞大的古民居群,占地5200平方米,有12个四合院、房屋150余间,是徐州体量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院落,这就是崔焘故居。日常居住的翰林楼,教育子女的墨园阁,接待亲戚的内客厅……走进崔焘故居,仿佛一秒穿越回明清。而中医奶茶、传统制香、红酒文化、音乐茶空间、手工陶器制作等体验项目,又逐步以内容、场景、业态、产品的创新,成功激发了“二次消费”。

“我们就是看中这里的古色古香,才选择把书社开进来。”翰林书社主理人董琦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创新载体空间设计工作已10余年,2022年底入驻崔焘故居前,他的团队在青岛已经营了五家书社。


翰林书社举行丰富的儿童阅读活动。受访者供图

董琦介绍,结合徐州本地IP、非遗等,书社通过创意设计、开发衍生产品等方式,将书籍从单一阅读产品转化为多元文化符号,实现文化创新与商业效益的同步提升。“楚汉风云戏马台”“户部山四百年”等主题系列文创产品,累计销售超万套。书社还不定期开设文化名流论坛,并创新开发具有AR技术的儿童书籍。去年暑假,书社推出的“神话在哪里:上古宇宙的奇幻冒险”《山海经》沉浸式交互体验实验展,反响极佳。

“不少外地游客,都因为我们的活动而选择再来徐州。”董琦的这一说法,得到了香道文化体验馆、汉泽祥中医奶茶店等多家入驻商户的共鸣。对很多游客而言,徐州不再是地图上已被“打勾”的旅游目的地,而是与他们有了情感羁绊的“诗和远方”。

科技破圈

实景行浸演艺复活千年前市井烟火

“此心安处,快哉徐州。在梦中,我又回到了徐州……”华灯初上,位于徐州云龙湖风景区东湖区域的彭城风华景区热闹了起来。一轮明月旁,暮年苏轼极目远眺,开始追忆二十年前任徐州知州的过往。


徐州快哉亭,取名于苏轼的《快哉此风赋》。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跟随苏公的步伐,游客踏浪登船,开启夜游彭城之旅。以水为媒、以岛为台、以船为席,科技流光、机械舞台与湖光山色共舞,苏公抗洪筑堤、查碳利国、冶铁练兵等往事渐次舒展。数字水墨晕染处,东坡词韵与智能光影共振,近百名演员融入其中,共同绘就一幅穿越千年的“彭城上河图”。


《彭城风华》水上夜游演艺。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若问“彭城七里”文脉中轴上,哪里科技含量最高?非《彭城风华》水上夜游演艺项目莫属。“作为中国首部湖岛实景行浸演艺项目,彭城风华突破了传统夜游‘观景+灯光’的单一模式,以‘戏剧+科技+生态’的三维融合,打造出具有强IP属性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徐州彭城风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云龙湖3.3公里的航线,不仅是演出空间,更成为串联城市历史、生态与人文的“文旅动脉”。而80分钟的演出中,游客则以“参与者”身份,完成了对徐州文化基因的解码。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激活了云龙湖的夜间经济价值,更让徐州跻身“文化沉浸式旅游”的先锋城市行列。


云龙湖风景如画,与云龙山山水相依。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记者了解到,彭城风华演艺项目历时两年打磨,2023年3月一经推出,便迅速出圈。运营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8万人次。遇到“五一”“十一”等假期,游客预订量更是暴增,即使增加演出场次和游船数量,依旧场场爆满。


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彭城七里”文脉中轴上,不止彭城风华景区在打“科技牌”。徐州博物馆引入VR技术,以“建筑三维模型+全景三维导览+精品三维体验”的方式,为游客提供可线上互动体验的数字化展陈。在VR游览中,文物介绍、高清图片、3D模型等信息一览无余。

位于徐州鼓楼区的城下城博物馆,目前也着力在AR/VR全场景和全息投影剧场上“做文章”,希望通过技术赋能,让游客扫描遗址区域时,就能清晰看到“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奇观,并在核心遗址区设置360°全息投影,动态演绎城市兴衰史,结合声光电与历史遗存,打造虚实共生的效果。


“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奇观。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徐州文化底蕴深厚,是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苏轼故地,是一座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城市,而这些故事,在‘彭城七里’文脉中轴上都能找到‘注脚’。”沙波表示,步入新时代,徐州正以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通过活化历史遗存、创新文旅体验等实践,让这条千年文脉在数字浪潮中熠熠生辉。

品牌辐射

“彭城七里”成城市文旅流量引擎

文旅产业的破圈突围并非单一城市的“独角戏”,而需要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作为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徐州一直致力于扩大文旅“朋友圈”,联动周边城市,推出更多跨区域联动发展的线路产品,实现品牌辐射,资源、客源与市场的共享共赢。


户部山文化市场热闹非常。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今年1月,由徐州牵头,济宁、连云港、商丘等十市文旅部门负责人齐聚徐州,参加“国潮汉风年 地道徐州味”苏皖鲁豫十城联动文旅促消费暨2025徐州新春文旅消费季启动仪式;2月,2025徐州文旅推介会分别走进郑州、商丘、枣庄,彭城风华景区、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等15家文旅单位和景区参加推介;3月,苏皖鲁豫四省20市文旅代表在云龙湖畔共启“2025‘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4月,徐州、宿迁、淮安三市文旅组团,以“水脉+文脉”为纽带,在南京举办“千年运河 楚韵汉风”2025徐州、宿迁、淮安文旅联合推介会(南京站),三城30家重点景区、文旅企业进行专属推介……

徐州正以“彭城七里”为支点,聚力撬动整座城市的文旅能级跃升。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徐州市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6600万人次、游客景区消费22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7%、19.18%,增幅跃居江苏省第二;节假日外地游客占比达56%,较2023年再提高12个百分点。徐州还登上抖音用户喜爱的宝藏城市Top5,入选携程口碑榜中国100年度榜单第63位,而“彭城七里”,已成为游客来徐州必到的顶流“打卡地”。


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到古色古香的“江北第一楼”。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我们街区外地游客占比超七成。你瞧!那边正在排队打卡的,都是来旅游的。”近日,徐州文庙街区运营主管张婷告诉记者,作为“彭城七里”文脉中轴上的重要节点,文庙街区一边是浓郁的文化氛围,一边是时尚的现代商圈。街区内,从寓意科举文化的状元桥到始建于北宋的大成殿,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到古色古香的“江北第一楼”,即使在平时,游客依旧络绎不绝。

张婷介绍,文庙街区占地42亩,总商业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自去年4月开街以来,已招引有云、杨记隆府等首店品牌47家,徐州首进品牌占比达65%。2024年,街区整体销售1.7亿元,累计客流1225万人次。今年一季度,销售额0.7亿元,接待客流450万人次。


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夜景绚烂。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和文庙街区一样,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外地游客“一定会到”的地方。徐州淮海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回龙窝项目部负责人申节说,作为融合文化、时尚、休闲、体验为一体的24小时开放式文商旅复合型街区,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于2023年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近两年,街区围绕徐州本土文化特色,打造“汉文化主题游园会”“大运河非遗展演”“国潮文化周”等品牌活动,吸粉无数。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街区日均游客量达7万人次,且外地游客占比超七成。


徐州旅游地图。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民生焕新

“微更新”激活居民15分钟幸福圈

一条形如剪刀的街巷,自明初起便以商贾驼铃叩响繁华。乾隆南巡的御驾曾在此驻留,留下“御桥口”的传说,让市井烟火与帝王足迹奇妙交织。这就是位于“彭城七里”示范段的剪子股老街。

“彭城七里”示范段南至和平路、北至石磊巷、东至解放南路,这片区域浓缩了徐州历史、见证了时代更迭,留下了人文名仕的居住印迹,是最能体现徐州人生活的典型地段。“五一”假期临近,示范段开街在即。眼下,各个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中。

“正在升级改造的剪子股‘网红菜市场’以及和平路停车楼,均位于我们社区的一刻钟生活圈内。只要有空,我就会溜达过来看看进度,邻居们都很期待完工后的便利生活。”在徐州云龙区彭城街道土城小区住了25年的老居民张香莲告诉记者。

4月中旬,记者现场看到,网红菜市场、停车楼以及一路之隔的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项目工地上,施工车辆和工人不时出入,颇为忙碌。彭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毕耜祯介绍,剪子股北接户部山、回龙窝,南接云龙山、徐州博物馆,是城市文脉上一条重要的连接通道。

升级后的剪子股网红菜市场,将被打造成徐州首个沉浸式文艺主题集市,变身“城市文艺会客厅”,与“彭城七里”主题区联动,形成“主客共享、古今交融”的文商旅生态圈。和平路停车楼可提供停车位145个,并部分配备充电桩,既能解决游客停车难,也方便附近居民。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更是“彭城七里”示范段的重要节点和龙头产品,改造后整体运营面积约6700平方米,将成为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首个全场景沉浸式饮食文化博物馆,通过虚拟科技、实景演出等,实现在地文化传承、地道美食甄选、精致文化演艺和国潮沉浸体验等四大功能。


黄楼公园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彭城七里”北端的重要节点——黄楼展陈项目也即将亮相,配套的黄楼公园初见雏形。记者从徐州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黄楼公园将通过上盖空间设计,将停车空间与隧道、大草坡及草阶坐凳结合,建成一座总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的开放式公园,不仅展示苏轼带领徐州人民抗击洪水的不屈精神,也可满足市民的多元休闲需求。

徐州市彭城七里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彭城七里”位于老城区,其建设在赓续历史文脉的同时,通过“微更新”方式进一步补齐了民生短板,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彭城七里”,不仅是推动文化传承、深化文化改革的使命所系,提升功能品质、推动消费升级的现实所需,更是满足群众期盼、创享美好生活的职责所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徐州将以“绣花”功夫,持续改造提升老城风貌和人居环境,以务实举措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精神生活,把“彭城七里”的建设成效,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努力打造城市更新的全国典范。

校对:付春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