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曾吐槽过的胡玫导演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获奖了。

不过,这个奖是专门“评差”的。直说了吧:第16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结果公布,《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一举拿下“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导演”“最令人失望女演员”三项大奖。

你大概还没忘记,这部电影是被导演胡玫称为“十八年磨一剑”的,而最终只收获了豆瓣3.7分和600万票房,真可谓“红楼惨案”。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在剧情改编上争议不断。

导演胡玫想打造“阴谋与爱情”的暗黑版《红楼梦》,甚至认为曹雪芹若在世也会支持她的改编。

但这种“创新”,在大多数熟悉《红楼梦》原著的观众,以及“金扫帚奖”评委眼中,是对原著精神内核的严重背离。

就拿“周瑞家的送宫花”情节来说,原著里薛姨妈让周瑞家的帮忙分发宫花,黛玉一句“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尽显寄人篱下的敏感心思。

而电影中,薛宝钗成了主动献花的“心机女”,黛玉则直接摔花发飙,这种改编看似增强戏剧冲突,实则消解了原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悯情怀。

再看“刘姥姥进贾府”,原著中刘姥姥是洞察世情的智者,到了电影里却成了被富人戏弄的小丑,王熙凤端着阿胶听刘姥姥说“家里吃不上饭”的情节,暴露的不是批判精神,而是对经典的浮浅解读。

如果说改编争议还能探讨,那选角的失败就真的是让人看就明白“完”了。

张淼怡饰演的林黛玉,被网友吐槽“网红脸毁经典”。

这个在《难哄》里灵动可爱的女孩,在电影中却举止疯癫、言语流俗,有人开玩笑说“曹雪芹如果知道张淼怡来演林黛玉,他早就不写了”。

不只是黛玉,边程饰演的贾宝玉被批“油腻早熟”,黄佳容的薛宝钗被说“网红感过重”,林鹏的王熙凤也被调侃为“女版容嬷嬷” 。

和87版《红楼梦》剧组让陈晓旭闭关三年研读原著、请红学家逐字逐句讲解的用心相比,胡玫团队“颜值优先”的流量选角思维,以及把某些名家的解读红楼的书替代原著让演员学习,那自然非走样不可。

更让人不解的是,导演还力挺张淼怡“特别漂亮,哭戏也很美”,还批判87版黛玉“不够漂亮”。

张淼怡不可谓不漂亮,但扮成林黛玉后还真是看不出漂亮,一不留神还被网友截了好多丑图,关键是气质差别太大了;陈晓旭不够漂亮也是有公论的,但那是相对林黛玉本尊。


就演林黛玉来说,你首先是得符合这个人物的精气神才行的嘛。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想保留“黛玉葬花”“元妃省亲”等名场面,又想加入“阴谋论”吸引年轻观众,结果两边都没做好。

其实论到“魔改”,胡玫力度并不是最大的。

不妨对比一下徐克的《青蛇》、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同样是改编经典,却能成为传世之作,关键在于他们深刻理解了原著精神。

徐克用奇幻外壳探讨人性欲望,周星驰用无厘头解构爱情悲剧,这些改编虽颠覆原著,却传递出超越时代的思考。

而胡玫的“阴谋论”,只是把《红楼梦》降维成了家长里短的宅斗戏。

我记得去年电影上映后,面对铺天盖地的差评,导演胡玫觉得这是“网络暴力狂欢”,言下之意是这届观众不行。

但这种说法混淆了“批评”与“暴力”的界限。

观众对改编的质疑,是出于对经典的珍视;对选角的吐槽,是对创作态度的审视。金扫帚奖创办人程青松说得好:“我们不反对改编,但反对对经典的轻慢。”

从87版《红楼梦》到《黑神话:悟空》,成功的改编都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创新。

此刻,我唯一好奇的是,《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主创们是否有勇气踏上金扫帚奖的领奖台?


当年,王宝强顶着巨大压力,成为首位亲自领取金扫帚奖的明星。他诚恳道歉,虚心接受批评,此后在影视创作路上潜心打磨,凭借《八角笼中》《棋士》等作品赢得观众认可,实现口碑逆袭。

如果《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主创也能直面批评,将金扫帚奖视为成长的契机,弄不好也能在未来给观众带来惊喜。

只是不知,他们能否有这份勇气与魄力?毕竟,胡导可是创作出过《雍正王朝》等经典呢!

(网图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