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不慎在家中摔裂腿骨,被紧急送医。在医院住了大半个月却无一人前来探望,更别提有人照顾了。
有人好奇地问,老人家,你没有子女吗?
不想一向沉默寡言的老人却掩面叹息说起了令他伤心的往事。
原来,老人有一个女儿,因为爱情带着老两口为她辛苦攒下的二十万嫁妆远嫁他乡。
虽然女儿口头承诺会常回家看看,可是老两口心里明白,闺女嫁人后想要回一次娘家可就难了。
没有了女儿在身旁,老两口相互搀扶又度过了几年光阴。
老伴因病去世后,正当老头孤零零看着空荡荡的屋子感到生活无望之时,老头侄子的到来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丝色彩。
侄子的懂事和孝顺填补了女儿不在身边的空白,也让老头感到有了一丝倚靠。
都说“一个侄子半个儿”,久而久之,老头也真的把侄子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所以在侄子结婚时,老头毫不犹豫拿出二十五万作为侄子的新婚贺礼。
没想到这二十五万却让老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当他摔断腿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侄子希望侄子可以过来照看他,没想到侄子却冷冰冰的说自己在出差赶不回来。
老头失落的挂了电话,又想起了自己远嫁的女儿,更没想到的是,女儿却推口说老人把钱给了侄儿,出了事应该找侄儿。
老人被女儿怼得哑口无言悔不当初,是他自己一手造成了今天这个局面,他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
用钱可以买来亲情吗?
老头错误的以为自己拿二十五万给侄子,侄子又离自己近,有个什么事都可以让侄子来帮帮忙。
没想到难得开一次口的他这次却吃了瘪。
用钱可以买断亲情吗?女儿气自己的父亲将积蓄给了他侄子,所以让父亲出了事别找她。钱就能充当桥梁架在老人与侄儿之间吗?
也许当这位老人第一次用钱来赌子女的孝心时就错了。
金钱≠情感
有这样一位老爷爷,在饭桌上孙儿拍桌子蛮横说道“你没有儿子,将来财产都是我的”。
一桌的亲戚顿时僵住,孩子的妈妈也扬言要打孩子。
老爷爷却心平气和的蹲下来看着孙子的眼睛说:“宝贝,爷爷的钱要留给将来陪我种花的人,你现在连水壶还拿不动呢。”
很明显在这位爷爷的心里,陪伴这份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金钱与情感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核心议题,但两者在心理学维度上具有本质差异,无法简单等同:
1.需求层次不同
金钱主要对应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安全需求”,它通过物质保障消除生存焦虑,但无法触及更高层级的归属与爱、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
2.交换逻辑不同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建立在“公平交换”基础上,但金钱与情感遵循不同的交换逻辑。金钱是一种理性工具,而情感总是在寻求共鸣。
3.对心理效果不同
对物质的心理满足会随金钱累积产生边际效用递减。通俗来说就好比你一次吃五个包子,第一个感到好吃,吃到第五个就会想吐。
积极情感关系却能持续滋养心灵。心理学研究显示,长期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支持能使焦虑水平降低40%,这是金钱无法实现的疗愈效果。
情感≠孝心
孝心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回馈与责任承担,但其深层心理动因远超生物本能。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婴儿通过哭闹、微笑等行为建立于养育者的“安全型依恋”。
成年后,这种模式发生反转:父母衰老或病痛时的脆弱激活子女的保护本能。
情感是在两人日常接触中滋生出来的一种依恋关系,而“孝心”与之不同的是建立在血缘纽带上的养育关系。
不敢断言这两者在老人心中的比重,但起码不该将情感与孝心混为一谈。
所以,用钱买不来孝心
有一对上海有一对教授夫妻,拼尽全力将自己的三个子女送出国。
在他们离世之后却没有一个子女肯回国陪在身边,连葬礼都交由养老院全权处理。
老两口有钱有房有存款也有子女,却无比羡慕那些平凡家庭里的老人时刻被儿孙绕膝的温情;
他俩为子女筹划一生到头来却晚景凄凉无人陪伴,让人唏嘘不已。
儿女不是转换器,不能将你投入进去的金钱,再拿出来时就转化成了感情。
儿女只是感情银行,你存多少感情就能拿到多少回报。
所以请不要在该谈钱的时候谈感情,在该谈感情的时候又谈钱。
孝心是子女自下而上的反馈,能有多少全凭儿时的养育与自己的心意。
有些东西,勉强不来,也就不要强求,一味强求或许只会让人既失了钱又失了心。